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成人,四虎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伊人精品久久久7777,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9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成人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政府收儲價格11年來首降 玉米價格“塌陷”之憂
2015-10-24 08:45:11   來源:財經時報   評論:0 點擊:

  有江西農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今年將棉花改種玉米后,農民們原本期望彌補虧損,卻再次遭遇市場打擊,連續兩年現虧損。“

  “去年種棉花,棉花價格大跌,今年我們改種玉米,沒想到玉米又大跌。”有江西農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今年將棉花改種玉米后,農民們原本期望彌補虧損,卻再次遭遇市場打擊,連續兩年現虧損。“現在收購價跌到一塊以下,玉米沒有賣只能鎖在家里,我們已經很難踩準節奏。”農民們表示。糧食市場供大于求自然是導致農民收入銳減的客觀原因,但是在這種“種啥啥跌”局面的背后,已經運行了11年之久的,曾經作為中國穩定糧價重要“砝碼”的收儲政策卻也似乎在無意之間干擾了農民對于市場信號的接收。

  收儲政策急轉彎

  今年秋收以來,玉米價格連創新低,最高地區跌幅達30%,卓創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1日,全國玉米均價在1883元/噸,較去年同期下降19.29%。

  導致這輪玉米價格出現如此大幅下滑的原因說法很多,庫存水平過高,國際市場價格大跌等,其中9月國際玉米價格下滑態勢加速。

  除外因外,國儲收購也被歸為玉米大跌的主要原因。今年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定為每斤1元,比去年臨儲價格每斤最多調低0.13元。

  卓創咨訊分析師孫立武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內玉米棉花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逐漸拉大,而國內市場機制也在進一步扭曲,加上今年養殖飼料行業不好,“政府一調導致價格大幅下跌,玉米是走過去棉花的老路。”

  目前,我國對農產品仍實行最低價收儲和臨時收儲政策,該政策始于2004年,最初是對稻谷、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2008年開始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當年臨時收儲價每斤為7毛多,到2014年漲到1.13元,這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種玉米的積極性。

  但是近年來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則連續走低,本次收儲價下調前,玉米進口價和國內臨儲價的差別已經達到每噸600元左右,這也導致玉米進口大增、庫存高漲。近年來關于收儲調整的聲音不斷,因為如果繼續執行托市收購這一政策,玉米庫存會繼續居高不下,不僅帶來庫容壓力,更為重要的是給財政帶來嚴重負擔。

  本次玉米收儲價系11年來首次下調,在情理之中,但是對市場的影響卻出乎意料之外。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說,收儲遲早會調整,但現在正趕上美元升值國際大宗商品走低,市場調整劇烈。“調整對農民沖擊最大,農民的損失應該有人來買單,比如財政補貼,但目前本應該發放的1500億農村補貼多地農民沒有領到,這直接影響了農民消費,繼而拖累GDP。”

  2014年,國家取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推出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棉花價格遭遇大跳水從以前穩定在4.5至5元之間的價格跳到3元。有江西地方農業局人士曾向記者感嘆,國家價格改革走得太快,就像急剎車根本沒有緩沖的時間,補貼跟不上,直接把農民打蒙了。

  從那之后,棉花產區農民開始棄棉,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18%~19%,這些種植下降的區域則是改種玉米或其他作物,而這些改種玉米的農民再次經歷玉米大跌。收儲政策調整所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農民失去了方向。

  價格體系“坍塌”

  由于種植棉花的土壤可以容易轉種玉米,棉花價格坍塌之后不少棉花主產區農民紛紛轉種玉米。

  山東德州市棉花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棉農植棉意愿大幅下降,種植面積較上年下降42%左右,不少棉農轉種玉米等糧食作物。最近山東媒體報道,山東德州玉米遭遇豐收的煩惱,價格創5年來最低,同樣上演谷賤傷農,其中就有不少改種的農民。

  在財經作家如松看來,去年棉花事件說明財政無法再支撐棉花的價格,或者說棉花因為財政的壓力首先被放棄,價格體系坍塌已現一角。“而棉農改種主糧一方面導致主糧的產量上升,另一方面進口價格的優勢擴大,最終結局是主糧國儲庫存上升,會消耗財政。”

  如松認為,棉花危機不是棉花危機,玉米危機不是玉米危機,由于財政支撐力度下降,農產品價格坍塌,“棉花價格的坍塌帶來了玉米價格的坍塌,因為地可以互相轉種,玉米價格的坍塌最后還會帶來小麥價格的坍塌,因為小麥和玉米是可以互相替換的。”

  目前,我國正對農產品實行價格改革機制,10月15日,官方發布價格改革意見顯示,農產品領域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

  孫立武認為,收儲政策調整的第一年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但未來波動空間會收窄。“需要關注的是整個農產品價格面臨政策調整,十三五臨時收儲政策會進入退出的集中期。”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農民種棉花棉花大跌,種玉米玉米又大跌,主要還是進口太多導致糧食種植結構失衡,“現在國際糧價大跌就大量進口,直接導致國內價格體系和種植的混亂,國家應該有個基本的規劃,以國內需求來規劃收儲的價格,將國際與國內市場串起來看是錯誤的做法。”

  李昌平認為,國內市場不應受國際左右應控制進口,充分發揮財政的作用,以日本為例,他們有統籌規劃,生產多少糧食國家下達給農協,農協有計劃有組織農民生產然后收儲,“日本種出來的稻米以人民幣計算是13塊錢,國際市場才一塊三,但他們也不會大量進口。”

  李昌平認為,現在要增加農民收入,把農民消費能力提高。這樣才可以最終實現拉動內需的要求。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認為,一方面糧食價格波動是正常的市場調節但政府也要盡可能避免過大幅度的糧食價格波動,主糧的收益雖然差,但價格穩定是優勢,國家的一個責任就是保證主糧價格相對穩定。

相關熱詞搜索:之憂|收儲

上一篇:外媒:IMF向中國發出強烈信號 傾向將人民幣納入SDR
下一篇:挖掘年底“三高”行情 看好中小市值個股

分享到: 收藏

右側版權信息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財經時報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財經時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務

  違法信息舉報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cncaijing@163.com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所有版權 中國財經時報網

  聯系郵箱:cncaijing@163.com              技術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