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的先行先試區,井岡山國有林場“林農景游教”融于一身,“山水林田湖”共生共存,環境與經濟、社會實現了和諧發展。
是林區、農區、保護區?還是風景名勝區、旅游區?或者是教育區、生活區?
置身于林木茂密的大山之間,行走在倒影綽綽的井岡沖水邊,隨處可見身著紅軍裝的旅客或各類培訓班學員,以及寫有“紅米飯,南瓜湯”標語的大小飯店。在江西省井岡山市采訪,《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的先行先試區,這里“林農景游教”融于一身,“山水林田湖”共生共存,環境與經濟、社會實現了和諧發展。
林場職工大多自主創業
“去年12月,井岡山就基本完成了國有林場的改革任務。”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曾以平告訴本報記者,改革前,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轄茨坪、大井、朱砂沖、長古嶺、羅浮、小溪洞等6個林場,均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企業性質的國有林場。
曾以平介紹,這6個林場總面積42.78萬畝,林地經營面積40.9萬畝,其中劃入保護區的面積有32.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5.4%。“6個林場,均成建制地劃歸保護區管理。”曾以平說,林場主要精力已轉向森林資源保護。目前,大井、茨坪、長古嶺三個林場已停止采伐,另外三個林場也只安排了少量采伐。
井岡山林業資源特別是毛竹資源豐富,同時又是國內著名的旅游勝地。曾以平告訴記者,停伐后,各林場通過發展林下經濟、農家樂、承包竹林,增加職工就業和收入。10月21日,本報記者在茨坪林場大垇竹林施工現場看到,十幾位工人正在林子里松土、除根、施肥。
“還記得《井岡山翠竹》課文里的一句話吧?‘天下竹子數不清,井岡山竹子頭一名’。”茨坪林場場長許小平對本報記者說,當地毛竹資源極其豐富,有毛竹林1.3萬畝,毛竹總株數達250萬根。毛竹生產周期短、韌性也特別好,竹梢可以做掃把,竹身可以做成各種工藝品、竹家具以及建筑材料,廢棄物還能當柴火,是林場職工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和日常生活原材料。
改革后,茨坪林場由企業轉變為二類事業單位,按每萬畝配置6人的標準確定了事業編制數。許多職工開始自主創業,林場為這些職工交社保和相應的創業機會。
林場職工藍國華在白銀湖村利用自家閑置地和租賃地,種植花卉苗木。“基地已經擴大到160多畝了,育有紅豆杉、伯樂、香果、福建柏以及多種井岡杜鵑。總投資80多萬元,預計可產出500多萬元。”他告訴記者,已申請創立了白銀湖鄉土花木合作社,有10戶林場職工加入了合作社,種植基地每年可提供1800個就業工日。
茨坪林場90%以上的轄區與井岡山旅游景區、景點重疊,這里也是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全國青少年培訓基地所在地,每年前來學習的人員和觀光者不計其數。記者在景區看到,沿途隨處可見林場職工和當地農民辦的農家樂。許小平稱,僅茨坪林場職工辦的農家樂就有36家,從業人員147人。
“林場+專業合作社”成型
在羅浮林場,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山花爛漫”的景象。葉賀民場長告訴記者,借羅浮扶貧實驗區開發之勢,林場以山花爛漫、情定井岡山為主題,實施了花海工程,種植了300畝金雞菊、百日菊、杜鵑、格桑花等不同時令花卉,營造了花海田園人居的景觀,解決就業崗位200多個,僅今年就吸引游客2萬人次,增加收入60多萬元。
“林場山林權屬穩定,管理體制順,經營機制活,創業積極性高,那么,平穩發展是必然的。林場最終也能實現資源增量、職工增收、林場增效的改革目標。”井岡山市林場場長羅曉飛對記者說。
羅曉飛介紹,井岡山市林場采取“林場+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已經創辦了井水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森發紅薯專業合作社、五木花卉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吸納富余職工36人,人均年增收3.6萬元。
井岡山市林業局局長謝福傳告訴記者,井岡山國有林場改革后,林場由原來的8個整合為3個,林場定性定編到位、減員增效到位、完善職工社保到位。
“一個明顯的成效就是職工自主創業空前活躍。”謝福傳說,下一步,井岡山市林業局將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組織林場與職工開展合作造林,由林場出山場,職工出投資,效益按比例分成。“我們已經在一些林場先行試驗,取得了經驗。”他說。
本報記者在江西省采訪時了解到,當地國有林場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金得到保障。2013年國家批復江西省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分兩批撥付中央補助資金19.73億元。江西省財政也將國有林場公益林管護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畝20.5元。今年,江西省市縣財政共安排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培育管護經費1.1億元。
江西省種苗局副調研員周平亮告訴記者,由于財政改革資金保障落實到位,職工社保、經濟補償等關鍵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至今,江西省沒有發生將改革成本轉嫁給林場的現象,也沒有出現變賣森林資源來化解改革成本的情況。
但周平亮同時表示,“改革后的國有林場包袱依然沉重,已經成為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他對記者表示,目前,江西省營造林貸款等公益性債務有11.16億元,希望國家盡快出臺國有林場債務化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