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遭受圍攻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而言,目前的低迷恐怕沒那么快結束。
北京時間21日晚彭博稱,如果超過一個世紀的價格周期能夠提供一絲線索,那么對于遭受圍攻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而言,目前的低迷恐怕沒那么快結束。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DavidJacks表示,商品生產商正在遭受幾十年以來最長的跌勢,但在未來長達24個月的時間里,礦產商、農戶和產油企業或許都無法盼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底部。2011年,原材料供應達到近8萬億美元的峰值。Jacks對超過160年的價格走勢進行了研究,從黃金到棉花,從石油到銅,覆蓋方方面面。他認為,可能要等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價格才會出現持續的反彈。
Jacks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Burnaby通過電話表示:“從價格的絕對頂部開始,目前已經完成了下行過程的約75%-80%。底部不會很快完成,在底部將會盤整數年的時間。”
作為全球糧食、能源和金屬消費大國的中國經濟經濟增速放緩,而此前大宗商品價格創出紀錄高位,令生產商提高產能,因此部分大宗商品的供應仍在增加。Ned Davis Research Group認為,原材料可能處于20年“超級熊市周期”的第四個年頭,該機構也研究了18世紀以來大宗商品的蕭條期。
蕭條期過程更長
持有類似觀點的不止是Jacks。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基金、研究機構和銀行也預測,投資者還需要等待較長時間。2015年以來,衡量22種大宗商品回報率的彭博商品指數下跌了約15%,8月觸及16年低點。該指標即將錄得連續第五年的下跌,為199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長跌勢。
T. Rowe Price Inc。駐悉尼澳大利亞研究部門主管Viral Patel表示:“我們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底部膠著。”該公司在全球管理著超過7700億美元的資產。他認為,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出現首波大宗商品的反彈走勢,鎳和銅最有可能受益于中國向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銅線用于汽車和包括洗衣機、冰箱等電器。
經濟學家Bilge Erten(現任職于波士頓的東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Jose Antonio Ocampo在2012年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1865年至2010年間,世界經歷了四次所謂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
他們分析發現,在當前的周期之前,上一次峰值出現在1973年,隨后是長達26年的除原油外的商品價格下跌。西門菲沙大學的Jacks分析了30種商品的歷史價格變化,他發現,從20世紀之初以來,價格的下行走勢一般要比上行走勢長約50%。
1999年左右,在最近一輪上行趨勢的最初階段,隨著中國經濟不斷擴張(于200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原材料成為了一個極富吸引力的投資選擇。2007年前的六年,也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彭博商品指數增長了一倍以上。
Jacks認為,由于中國城鎮化步伐迅猛,目前的周期非同尋常。英國和美國的工業化進程耗費了50-100年的時間,西歐和日本二戰重建工作也耗費了很長時間。Jacks公布了一份2013年3月的研究報告,內容有關1850年以來大宗商品的大起與大落。他稱,目前沒有和中國有類似影響力的新的原材料需求來源。
“我們所經歷的中國的轉變規模是史無前例的”,Jacks表示,“超過3億人在過去20年中遷入城市。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
據Barrick Gold Corp。的顧問Jim Gowans,在中國需求膨脹時期準備不足的生產商,現在對于中國經濟的放緩也無法確定。Gowans在采礦業有著約40年的從業經驗,10月1日,以幾十年觀察銅、鎳和金市為基礎,他在墨爾本對記者表示:“以前,你能夠預測一個周期大約為4-5年。而現在,波動性會大得多了。”
下一個中國在哪里
高盛預計,至少在2019年以前,銅都將延續供大于求的狀態,并表示原油價格或在接下來的15年中維持低位。麥格理集團認為,收入減少要延續更長一段時間,才會令生產商降低供應量,從而令金屬和礦產市場恢復平衡,并觸發價格的反彈。雖然PIMCO稱預計大宗商品價格不會出現大幅反彈,但認為其跌勢已經基本結束。
Jacks稱,如果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出現新的大規模的工業化,那么反彈周期可能會更加緩慢,延續幾十年的時間。他表示,在全球經濟增幅超過現有產能之前,價格不會真正地開始上漲。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需求催化劑,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像21世紀初的中國,但是目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滿足這個標準。有些公司運營的投資周期是40、50或是60年,在采礦業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來源: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