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各地重新找定位 因地施策央地聯動謀轉型】在解讀今年二季度地方狀況和三季度行業與板塊分化的情況可以觀察到,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地區之間的發展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因地施策正成為中央新一輪聯動調整的主要抓手。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后,地方也將陸續公布三季報。
在解讀今年二季度地方狀況和三季度行業與板塊分化的情況可以觀察到,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地區之間的發展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因地施策正成為中央新一輪聯動調整的主要抓手。
兩次座談會
分析三季度數據的地方圖景,最典型的觀察角度,或許還要從三季度經濟數據發布前的兩次會議說起。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會上,天津市長黃興國、上海市長楊雄、江蘇省長李學勇、浙江省長李強、安徽省長李錦斌、湖北省長王國生、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云南省長陳豪匯報了本地形勢、全年走勢判斷和建議。這也是今年內,李克強總理第二次召開部分省長座談會。
此前的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座談會上,8位省長(主席)匯報了上半年本省(區)經濟走勢,提出了下一步建議。他們是河北省長張慶偉、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遼寧省長陳求發、江蘇省長李學勇、河南省長謝伏瞻、廣東省長朱小丹、四川省長魏宏和陜西省長婁勤儉。
兩次座談會的都是請8個省份的政府負責人參與。這其中,江蘇省長李學勇參加了兩次座談會,也就是說,兩次座談會總共涉及到15個省份。這些省份中,有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天津、遼寧、河北6個東部省份,河南、安徽和湖北3個中部省份,四川、內蒙古、陜西、云南、廣西5個西部省份。
那么這兩次座談會的背后,代表了區域發展哪些新的趨勢呢?
在部分經濟學者看來,這些省份代表了不同的產業結構、不同的經濟發展類型。通過座談會,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為下一步出臺有針對性的舉措做準備。
在10月13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說,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舊動能的弱化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但新動能也在加快成長,地區經濟走勢呈現分化。他表示做好下一步工作,關鍵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激發各類企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廣大干部和群眾積極性。
區域分化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增速“西高東低”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基本格局。不過這兩年來,這一格局漸漸發生了變化,中西部盡管總體仍高于東部,但中西部不同省份之間的分化十分明顯。而東部發達省份在經過多年的轉型升級努力之后,逐漸找到了發展的新動力。
這其中,遼寧、內蒙古、陜西這些能源重化省份,在能源價格下行的情況下,經濟增速也隨之走低。尤其是以遼寧為代表的東北地區,由于能源原材料產業和重化工業比重大,受國際市場變化和國內需求不足影響更為明顯,加上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和一些內在因素,經濟下行壓力更大。
數據顯示,2014年GDP增速位列全國倒數的東北三省,今年依然未有明顯起色。今年上半年,遼寧GDP增長2.6%,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像東北、內蒙古、陜西等地都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國企占主導地位。在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的黃金時期中對能源需求很大,這些地方發展也比較快。但這兩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對能源需求減少,這些地方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就難以為繼。
至于河北,既有能源重化省份的特征外,去年以來為了治理霧霾和環境污染,主動縮減了部分重工業產能,經濟增速也受到一定影響。不過,在京津冀一體化中,河北是其中的核心和重點,未來河北要承接北京和天津的部分產能,在京津的城市功能得到優化的同時,河北的產業結構也能得到轉型和升級。
相比之下,東南沿海的廣東、浙江、江蘇則是另外一種類型,這些省份作為傳統的外貿出口大省,出口形勢仍不太樂觀。不過這些省份的體制機制比較靈活,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各種軟硬件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產業結構也比較豐富,再加上轉型升級比較早,因此這些地方也逐漸展現了新的活力。
比如,今年上半年,江蘇和浙江的經濟增速分列全國第10和11位,廣東位列第20,紛紛躋身中上游。
以浙江為例,“浙江這幾年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做得比較好的。”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稅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在7月9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說,當前地方經濟發展走勢分化,越是改革步子大、結構調整起步早,越能贏得主動和先機。要時刻繃緊發展這根弦,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地方對接國家戰略、發揮各自優勢,競相迸發活力。要多出深化改革開放的“硬招”。敢為人先,創新體制機制,打通政策阻點,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
丁長發說,在沿海省份中,上海和天津的市長與會,則有加快自貿區建設發展的考量。目前自貿區的改革創新與預期中的仍有一定的差距,加快自貿區發展也是推進改革創新的需要。
在中西部,包括安徽、湖北、河南、四川幾個省份的發展也頗具代表性。近年來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如電子信息產業等比較多,相比沿海,這些省份的外貿出口逆勢增長,如何加快發展成為下一步關注的焦點。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指出,這些地方更加接近高校資源,科研力量煥發出來的潛力不比沿海差,但勞動力成本比沿海低不少。因此這些地方是中國產業階梯式發展、產業轉移過程中新一輪的增長點。
另一方面,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比較大,在外貿出口空間飽和和消費增長較慢的情況下,擴大投資仍然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撐。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說,目前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民生產品仍存在嚴重短板。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仍嚴重滯后,而這也恰恰是目前擴大投資的最主要方向。
在10月13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說,要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并進。充分利用這個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優勢,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加快推進水利、中西部鐵路、棚改、城市地下管廊等重大項目建設,促進產城融合,多措并舉推動消費升級,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此外,廣西和云南與東盟比較接壤,無論是加強與東盟的合作,還是一帶一路的建設,廣西和云南都是重要的橋頭堡。
彭澎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過去很多年,各個區域發展的態勢比較清晰,比如東部和中西部、東北各自“陣營比較清晰”。但現在不論是中西部之間、沿海省份之間都出現了分化,所以目前總體區域格局比較復雜。“現在整體上都是在轉型過程中,有的省份走得比較找、比較到位,就比較適應這種發展趨勢。”
中央與地方因地施策搞聯動
在13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著重指出,做好下一步工作,關鍵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激發各類企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廣大干部和群眾積極性。給地方以更大的決策自主權、資金統籌權和改革先行先試權,讓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獲得更多支持。
對此,丁長發分析,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比較大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提高地方的積極性。“中央所有的政策最后最終都需要靠地方政府去推行。但由于種種因素,地方政府推行得并不理想,比如地方對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際推行效果常出現‘最后一公里’的感覺,很多穩增長的政策推進進度都不是很理想。”
“中央政府很多簡政放權以及民生方面舉措,地方政府做得還不是很夠。很多措施從中央政策發布到地方政府落實,都要很長的時間,最后落實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十分重要。”丁長發說。
李克強指出,形勢越復雜多變,越要主動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打好政策提前量。無論是穩當前還是謀長遠,都要強化各地區各部門推動發展的責任,對懶政怠政和不作為的干部要嚴肅追責,堅決兌現促進發展、保障民生的承諾,在完成今年目標任務基礎上,為明年發展創造條件。
另一方面,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各地之間的發展出現明顯的分化,各地的優勢和短板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避免全國“一刀切”,如何針對各地自身情況實施精準施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也十分關鍵。在這方面,鼓勵地方政府改革創新十分重要。
李克強說,要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增強活力,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有市場有效益企業的支持,營造良好的融資和營商環境。用合理的“容錯機制”和完善的激勵機制,使創業創新者的活力不斷涌現。
彭澎分析,原來的區域經濟比較容易“標簽化”,是什么類型就什么類型。但現在到了新階段,就必須適應新常態,找到自身問題的“穴位”和“命門”。精準施策、有的放矢,也是要求地方政府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地方完全可以通過創新和探索,改變自身發展的短板。哪怕你是能源重化省份,也不一定就會一直低迷不振。因此不論是內陸省份還是資源省份,都可以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塑造新的優勢。”彭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