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起伏伏十四年,意大利經濟意外陷入衰退,跌回到2000年的水平。
華爾街見聞網站本周提及,意大利二季度GDP下滑0.2%。至此,過去14年的累計GDP漲幅被全部抹去。
荷蘭國際集團(ING Bank)駐米蘭經濟學家Paolo Pizzoli對彭博新聞社解釋緣由時稱:
補庫存行為缺失,低于預期的出口似乎可以解釋這個數據的意外。剔除庫存的國內需求可能僅輕微增長。
意大利錯過了繁榮,卻沒有錯過蕭條。如果說日本的經濟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那么籠統來說,意大利比日本還悲慘,該國經濟經歷了“失去的二十五年”——是的,長達25年的經濟萎靡。
圖:意大利(藍色)和日本(紅色)GDP增速走勢
意大利領導人可能也心急如焚了,連地下經濟都入編成為“正規軍”。今年5月,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意大利統計局表示,毒品、賣淫、走私都將被記入今年GDP,而去年的GDP數據也將因此而做出調整,以反映GDP統計范圍的新變化。
盡管比西班牙好一些,但意大利年輕人失業率也超過了40%,主權債務高達2萬億歐元。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
意大利經濟究竟怎么了?
在《華盛頓郵報》看來,
意大利的首要問題發生在供應領域——想在這個國家做生意實在太難:創業難、擴大規模難、開除員工更難。因為加入了歐元區,意大利連“本幣貶值”這個法寶都不能用。
不僅如此,意大利還存在需求方面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罪魁禍首”則是歐洲央行。歐央行對這個國家的經濟復蘇不僅沒有幫助,反而還令問題變得更糟。2011年,歐央行為了抗通脹而提高了利率,這使得整個地區都陷入了類似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那種“低通脹陷阱”。
更糟糕的是,意大利無法以寬松財政來抵消這種負面影響,而歐央行也逼迫意大利施行緊縮財政。
上個月,意大利央行將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預期調降至0.2%,較上次預期大幅降低近1/3。
當日GDP數據公布后,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至2.79%,與德國長期國債收益率息差擴大至168.2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