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現狀如何、車輛將如何處置、車補標準如何制定、司勤人員怎樣安置,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記者采訪了國管局有關司局負責人。(7月18日,人民日報)
當下,隨著條例的頒布和行政推進,各地各部門對公車改革相繼開始著手,將公車進行拍賣的新聞報道也屢屢見諸報端,應該說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對于公車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好評。如今,國管局解讀公車改革:每個單位最多保留5輛。 “限定數量”到底釋放了公車改革啥信號?不由引起我們深思,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公車改革堪稱頑疾,加之公車腐敗現象的頻頻曝光,公車逐漸被推向了風口浪尖,飽受社會廣大群眾的詬病。公車改革試點中發現的很多問題“議而難決、決而難行、行而難破”,如今終于敢于“破冰出土”,讓大眾看到了中央從根本上取締“公務用車”,徹底從源頭杜絕任何公車腐敗的堅定決心。此舉不僅合乎時代潮流、順應黨心民意,無疑也是擦亮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塊金子招牌的重大舉措。
應該說,任何一項改革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決定其是否出臺的根本依據,還在于是否符合群眾的期盼,是否符合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畢竟“改革中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面對公車拍賣之舉,卻引來人民群眾的眾說紛紜。拍賣公車是否是“以舊換新”、發放相應的車補是否又將成為另一種隱形的福利成為了人們最為擔心的問題。可見,公車拍賣的改革路無論潛藏著多少隱性的弊端,就目前來看,還應從多方面來衡量其價值體現。
顯然,從報道中釋放的信息看,中央國家機關涉及改革公車近5000輛,車輛或公開拍賣,或解體報廢,應防止車補演變成變相福利等,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為我們提供了改革方向。公車改革是否成功,最關鍵的衡量標準還在于“三公經費”有沒有得到節儉。面對公車改革,公務人員是否調整好了心態,轉變了特權意識,恢復了服務的本真,似乎更應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