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外銀行和貿易商陸續對部分中國企業發起融資騙貸訴訟之時,法律大戰導致銀行業遠離金屬質押融資業務。
上周,華爾街見聞網站曾發文,匯豐控股和荷蘭銀行起訴新加坡公民陳基鴻,此人正是青島港金屬融資騙貸案主角。匯豐要求新加坡高院清算陳基鴻掌控的中駿資源,稱該公司未能償付430萬美元。
上周五,花旗集團稱,已開始在倫敦商業法庭走訴訟程序,要求強制行使它在中國青島港和蓬萊港的2.85億美元融資的相關權利,作為這些融資抵押品的金屬據信已不知去向。
被卷入融資騙貸事件的渣打、花旗、南非標準銀行等外資銀行相關貸款總計近10億美元。兩位要求匿名的政府官員透露,中國一些銀行對陳基鴻持有的企業貸款敞口約為200億元。
路透社報道稱,由于回報較低,一些外資銀行此前已部分或全部拋棄了旗下的商品交易部門。而青島港爆發的融資騙貸丑聞則意味著現存的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將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未來,或者至少引進新的貸款要求。
此事也對中國金屬貿易中不能見光的黑暗面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凸顯出外資企業在中國法律體系中面臨的困難。一些外企在融資騙貸事件曝光后就暫停了新的金屬融資業務。渣打銀行當時就直接叫停了新客戶的“庫存質押融資”業務,并要求倉庫緊急清點庫存,確認抵押物真實性。
涉嫌欺詐的相關訴訟不太可能很快結束。專門從事國際商業糾紛的律師William McGovern對路透社表示:
問題是:在中國以外的法院判決不會獲得中方承認。外資企業不能簡單地將相關海外裁決令帶入中國,要求中國法院凍結相關資產。
企業也可以通過仲裁來彌補相關損失。盡管中國承認國際仲裁的結果,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至少兩到三年。對此,William McGovern評論稱: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這些質押資產究竟在哪兒?只有在被告的資產可以被確定且被查封的時候,獲得仲裁裁決才是有價值的。
在金屬融資騙貸事件中,相關企業通過虛假的金屬倉單在不同銀行間將同一批貨物重復質押獲得銀行貸款資金。這正是法院判決的最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