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在其講話中對比了美國最大的連鎖零售書店Barnes & Noble與亞馬遜。Barnes & Noble很早就進入了互聯網,但亞馬遜市值如今是它的200倍。他的結論是,Barnes & Noble是養牛喝牛奶,亞馬遜是造市場,做牛奶生意。
我認同他的觀點。未來大型金融機構依然存在,但會更強調開放的協作,并從中獲得競爭力。互聯網不僅僅是金融產品提供者,更是用戶與服務商的連接平臺,是交易的促成者。在這樣的平臺上,金融機構能了解用戶行為全貌,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大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徒有先進理念而未落實,依然無用。諾基亞早在2007年就提出移動互聯網是未來,并設立了互聯網部門,但那個部門的好想法時時遭強勢的手機部門否決,理由是不能促進手機銷售。
在擁抱移動過程中,實施新理念經常需要犧牲一些眼前利益,所以容易遭到既得利益部門阻撓。金融機構可以多嘗試,并堅定落實。
最后,金融監管應面對新挑戰。“連接一切”有硬幣的另一面。所有個體連接起來,金融體系變得更龐大、更具流動性。200年前,再大的企業倒閉,影響也有限;幾年前,雷曼兄弟倒閉,風暴波及中國最偏遠的內陸。央行面對的考驗,在于如何平衡創新與安全。
所幸,監管手段也在不斷創新。比如,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央行可以提前洞察許多風險,防患于未然。
風險不是因循守舊的借口。創新與安全終究會找到平衡,創新者會分到更大的份額。一些人認為,金融是國家命脈,如果遭受互聯網沖擊,國家會保護。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金融機構會內部洗牌,創新者會吃掉落伍者。
有人會說,以上內容只與消費者金融相關,對于復雜的企業金融業務,并不適用。我的預測是,所有業務最終都會受影響,不過在時間上有早有晚。
還有人會質疑,互聯網公司談金融,是不是要搶走金融機構的飯碗?談金融不等于做金融。金融有特殊壁壘,是金融機構的專長,而非互聯網公司長項。一個門檻是金融包羅萬象,技術復雜;另一個門檻是金融涉及國家命脈,有嚴格監管;而最高門檻是風險控制,很多機構在大勢好的時候,水漲船高,盈利可觀,但風險控制做不好,一個浪就可被覆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