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近日延續跌勢,16日的紐約油價曾一度跌破60美元/桶這一重要心理關口,觸及5年多來的低點。反觀中國,近期在能源領域的動向同樣引人注目,除加強對外能源合作之外,還連續兩度提高國內成品油消費稅。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在國際能源價格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在把握能源戰略上更趨理性和務實,除了加快既定改革進程、完善能源儲備之外,也力爭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從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正式向中國輸氣,到年供氣量將達380億立方米的《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簽訂。今年以來,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對外合作成果可謂豐碩,簽下不少價值不菲的“大單”。這對于中國保證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時至年關,中國推動對外能源合作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歇。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了《關于沿西線管道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成為繼《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之后,中俄天然氣合作取得的又一新進展。而剛剛對哈薩克斯坦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希望雙方繼續深化能源合作,加緊推進中哈天然氣管道建設。
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導致對外能源依存度不斷提高。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8.1%。過去幾年,國際原油價格長期在高位徘徊,中國除了需要付出高額外匯外,也不得不面對能源供應緊張問題。
國際能源署認為90天的石油進口需求量為一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安全線”,但目前中國的原油儲備僅相當于30天的進口需求量。近期的油價走低,給中國把握能源戰略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緩沖期。11月下旬,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指出,石油價格走低一方面有利于中國對外能源生產、銷售合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和中國的商務外交。
在加大對外能源合作的同時,中國近期在國內能源領域也出臺多項改革舉措。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11月29日、12月12日連續兩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成為這一輪改革的標志性事件。
這兩次調整是在國內成品油油價“九連降”的背景下實施的,兼顧宏觀調控需要和企業大眾承受能力,實現了提稅與降價同步,最大限度緩解改革帶來的陣痛。
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提高成品油消費稅的新增收入將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安排,主要用于支持經濟轉型,重點用于兩方面:增加治理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的財政資金;用于促進節約能源、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
除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外,能源價格改革也呈加速之勢。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指出,理順能源價格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清潔能源、電網以及油氣管網和儲存設施建設。發改委方面也表示,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
不過,專家指出,油價持續低迷,帶給中國的未必全是利好,其中蘊含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從全球來看,資源型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受到了石油價格下跌的沖擊,中國對外貿易受到了影響。石油價格下跌后,會造成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外流,目前中國外匯流出的現象也在增多。
“石油下跌對國內的直接影響是商品價格下滑,加大通縮壓力,石油生產行業也要面臨不景氣的狀況。”袁剛明說,看到油價下跌帶來好處的同時,必須正視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