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長強勁的聽力設備市場上,亞太區或將加速釋放增長潛力。
全球最大的聽力解決方案供應商瑞士SONOVA集團最新發布的2014/2015財年半年報顯示,集團當期銷售額9.902億瑞士法郎(約62.35億人民幣),按當地貨幣計算增長7.7%;息
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達2.159億瑞士法郎,按當地幣計量增長12.1%。
其中亞太區業績飄紅。數據顯示,亞太區業務占整個公司業務的11%,按當地幣計算增長速度達到9.4%;而加速老齡化和巨大人口基數的中國市場則將毫無疑問地成為這一新興
市場的中心。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我們非常期待未來五到十年在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 SONOVA集團CEO Lukas Braunschweiler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事實上,我們正
在中國加速開發符合中國客戶需求和使用習慣的新產品。”他說。
公開資料顯示,SONOVA集團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聽力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助聽器(峰力和優利康)、人工耳蝸(領先仿生AB)等產品覆蓋了聽力保健領域的各個產業鏈;而兒
童助聽器市場份額占據全球50%以上,是該領域絕對的市場主導者。
當期公布的業務數據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該領域的業績——財報顯示,其助聽器業務銷售達8.922億瑞郎(約56億人民幣),按當地幣增長6.2%,人工耳蝸業務銷售9800萬瑞郎(
約6.2億人民幣),按當地貨幣計算則增長23%。
但眼下SONOVA必須面對的問題在于,如何將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確定的優勢地位體現在中國,尤其是,在巨大市場的后者對于價格更為敏感的背景下?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我國現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每年新生聽力殘疾兒童2.3萬;此外,藥物性致聾情況在我國兒童中也不在少數。
另一個事實是,即便是在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的聾啞人也是殘疾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
但與之對應的,中國目前應對聽力損傷者的市場還是一個巨大的空白——據統計,我國目前只有4所大學有聽力相關專業,全國只有不到1萬名聽力專業人士,對聽力損傷者的
專業服務力量遠遠不夠。
從發現聽力障礙到最后選配助聽器,平均等待時間約7~10年;從關鍵的佩戴率上來看,國內助聽器選配比例在5%左右,發達國家助聽器選配比率約25%,是國內的5倍。
而另一個聽力輔助設備的人工耳蝸則面對著更大的市場空缺。
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極重度耳聾唯一的治療手段,設備更為精密且成本更高,曾有市場估算認為這一市場規模在6000億人民幣上下,但現階段,國內僅海南海藥持股公司上
海力聲特、杭州諾爾康、沈陽弘鼎康具有人工耳蝸的生產資質。
日前,海南海藥(000566,SZ)宣布人工耳蝸產品將全面投入市場——作為國內首家拿到人工耳蝸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海南海藥當天同時宣布其投資1.67億元的人工耳蝸擴
建項目已經完工,將于明年年初全面投產,項目達產后可年產1萬套人工耳蝸。
2013年上半年,海南海藥人工耳蝸產品實現收入334萬元,毛利率高達62.56% 。也正是由于這一巨大市場的現實空白,資本市場對海南海藥的人工耳蝸一直保持高度關注,海
南海藥也一度因人工耳蝸被資金瘋狂炒作。
“目前國內產品的市場售價為9.6萬元/個,植入手術的花費在1萬元左右;而國外人工耳蝸產品基本都維持在二三十萬的價位。”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黃小川此前接
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曾透露。
但市場并沒有按照產品價位的高低而形成自然區隔——事實上,國際聽力設備商正在努力將中國的市場“向下”深入。
“今年6月,我們的子公司峰力公司推出了新款定制經濟型助聽器Baseo Q 桑巴夢和Tao Q探戈夢助聽器,這是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產品。” Lukas告訴本報記者。
據Lukas介紹,他們根據中國街道等公共場所噪聲水平,對中國定制產品進行了噪聲級別針對性的設置,添加了噪聲凈化功能“噪聲防護盾”;并根據中國用戶的反饋和調研,
開發了新一代助聽器自動化技術平臺和全球唯一一款防水的人工耳蝸植入系統,第一次讓人工耳蝸植入者能夠在游泳、洗澡沐浴時聽到聲音。
而對中國市場的長期布局早在亞洲業績爆發前就已經成形——2003年,SONOVA正式在中國蘇州建設了工廠,作為該公司助聽器制造工廠和物流中心,面向全球市場生產助聽器
。
在已經公開的計劃中,蘇州工廠未來將可能在中國生產該公司的人工耳蝸產品,并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展示中心,以適應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需求。
(編輯:吉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