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成人,四虎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伊人精品久久久7777,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9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成人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宏觀 > 行業 > 正文

CBLA圓桌論壇:從制造走向智造 從互聯走向融合
2014-12-17 17:00:11   來源:一財網   評論:0 點擊:

2

2014年中國最佳商業領袖獎高峰論壇12月17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行業大佬們圍繞“制造與智造 互聯與融合”主題,從“解構商業模式”、“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2015如何把握行業機遇”三個方面分享他們的觀察和洞見。

以下為圓桌論壇精彩實錄:

與會嘉賓: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井宏;

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 嚴治慶 ;

阿里巴巴副總裁、天貓事業部總裁 王煜磊;

Linkedin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沈博陽;

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總裁CEO 瞿曉鏵;

華為消費者BG手機產品線總裁 何剛 ;

主持人:我們看到很多中國的企業在創新的過程當中,成功的嘗試并不多,往往是曇花一現,和很多人交流都在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大家總結出來,中國很多企業的創新是外求,學習國外的很多先進的經驗和方式,很多都是舶來品,但是很多是學到了標沒有學到本,剛才馬老師也說過,我們中國500多年的歷史文明當中有很多東西可以讓我們挖掘,或許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可以成為現代中國人創新的源泉所在。

說到今天的主題,徐總在第一場演講當中說到了,2013年有異常全中國都在談論的價值10億的賭局,我們本來以為經過了14年,這個話題應該過去了,沒想到在14年年底的時候這個話題再次升起,這兩周賭局雙方各自做出了在企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格力開出了屬于自己的電商,小米12億投資了美的,所以雙方都在隔空過招,但是我們從兩位企業家的布局過程當中發現了大勢所趨,那就是融合,互聯網企業需要實體作為它落地的抓手,而實體企業也需要互聯網展開一個遍布各地的平臺,今天在我們第一財經,中國最佳商業領袖高峰論壇的現場,我們非常希望,就互聯網與實體的融合創新進行一個更加深入的探討。

解構商業模式:為下一波浪潮做好準備

主持人:走過了2014,我看每位企業資料的時候,2014年對于臺上嘉賓背后所代表的企業都是轉型升級的過程,大家都跨出了很多嘗試,請各位給我們解構一下,你們企業的商業模式,以及今年你們所做出的轉型、升級、創新的嘗試?從何總開始。

何剛:我是來自華為的何剛,華為公司在過去二十多年里面,一直聚焦的是運行上和企業的業務,我們過去兩年時間逐步開始了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在今年上市的華為P7手機,以及下半年上市的mate7手機,以及電商的榮耀品牌都取得了很好的消費者的認可,這個就是我們整體業務發展的方向,從過去的B2B業務之間的走向B2C和B2B的融合,未來我們會給消費者研發更好的產品,通過華為的不斷研發投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主持人:之前華為都是給運營商做手機,要求都是不一樣的,給運營商做手機價格要低,要標準化,但是現在當我們如果從轉型要給消費者做手機的時候,要中高端,甚至是高端,產品有個性化、精品,整個華為在手機這一塊,在轉型過程當中,也經歷了痛苦的調整,過去嘗試不一定成功,但是今年成功的,無論是銷售額、銷售數據、消費者口碑都不錯,你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收獲了是什么?你怎么去調整自己的思維?

何剛:如果從B2B向B2C轉型的話,不僅僅做一個產品,過去給運行上的手機,最核心的是沒有品牌,我們做自己的不僅僅是做產品,做優秀的產品,同時還要有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我們是排名94位,這個對華為過去幾年的印象的認可,我的一些收獲,我認為,首先是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從消費者來,到消費者去,這是我們面向運營商,面向消費者最核心的一點。

主持人:從一個沒有品牌,不需要品牌的制造商,到最后必須要確定品牌的制造商,這背后我們可以進一步聊一聊。請教一下瞿總,當我們中國光伏產業進行回暖的過程當中,阿特斯在里面怎么迎合這個浪潮?

瞿曉鏵:今年對于阿特斯來講兩點,第一個是以往我們所做的商業模式轉型,回到08、09年的時候,整個光伏行業主旋律都是在制造業的增長率上,做制造業擴張的時候,當時我們要走一條不同的道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在全球范圍內為客戶提供光伏整體解決方案這個路徑,我當時還做了一個比喻,走華為、中興之路。這個路走了三四年,在14年這個模式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整個使得今年我們業績也比較亮麗,但是同時10月份三季度的公司最好業績出來之后,華爾街出現了另外一個聲音,這個是不是就到頭了,當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經過四年努力,呈現出非常亮麗的業績,而且當整個的行業,包括其他公司都開始談電站,那么下游是什么?投資界提的這個問題也是我想的問題,所以我在內部也跟大家講,我在網上看任正非說華為離破產只有18個月,阿特斯不至于破產,離黔驢技窮只有6個月,我們要趕快想出來登上下一個山坡的路線應該是怎樣的。

主持人:您用一組數據迷惑了一下,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剛才您也說到了,08、09年當時您想到的創新模式,別人都在做上游的多晶硅,我們做下游的解決組合方案,布局海外,所以躲過了當時的寒冬,現在四年的模式差不多,被大家學習、模仿、趕超,到了這樣盡頭的時候,您說用六個月的時間想,您找到新的模式了嗎?

瞿曉鏵:這就是一個新的問題,一方面自己的模式開始成為主流,對自己很欣慰,另外一方面也給自己提出一個挑戰,當大家都做這種商業模式的時候,我們公司往后,再看三五年我們應該怎么做?是堅守,還是再跳一步,這本身就是挑戰。一個商業模式不可能你今天做了過兩三年就變,商業模式要經過幾個波浪,包括競爭對手,后浪對前浪的追趕,但是我們要為下一波,十年以后會出現什么新的模式,為它做好準備。

主持人:您在四年之前找到了當時的風口,現在我們要去尋找下一個風口?

瞿曉鏵:現在這個風還得讓它繼續吹,因為全新的模式,比如說淺談到互聯網思維,在下一個模式中,從光伏走到整體的清潔能源的提供跟服務,以及從它走到一種互聯網,這個會比將來,包括像持能等等,這個會是大家新的認可的增長點,但是這個增長點在哪里?光伏可以往這個方向走,現在做家電等等,大家可以相向而行。

主持人:像我們今天的主題一樣,互聯、共通和融合。先跟微軟聊一聊,我覺得2014年對于微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轉型一年,以前我們說微軟是更加防守型的,更加封閉型的企業,通過去賣軟件賺錢,今年額軟公布了全新的戰略,對于9英寸以下的手機我們是開放使用的。

嚴治慶:之前跟中國文化有小小的沖突,我們希望在這么大生態鏈當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們不需要變成業界的老大,但是我們希望把很多中型的小型公司在微軟平臺上面得到微軟操作系統,在這個端上把生態鏈打造起來,這是我們希望在中國下面五年當中需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用云把中國中小企業云集在一起,有了它們的大數據庫,在這里今后怎么賺錢?

嚴治慶:我愿意做的事情是和這些公司共贏,共享當中的模式,這個當中,我的平臺上面,中小型的企業能在上面賺到錢,能夠用到我的資源,自然而然演義付么,所以我們找到共贏的,大家共享付費的模式,在中國做這樣的布局,這樣的布局在中國和全球都可以。

主持人:所以你的現金流量也很大,給我們解構一下商業模式。

沈博陽:比如幫助他的職業成長所獲得知識和洞察,等等這些服務,向用戶服務,跟用戶的服務都是免費的,我們可以向企業收錢,引入一些B2B的服務項企業收錢,為企業提供招聘解決方案營銷解決方案。

主持人:華為也是你們的油壺?

沈博陽:對,是我們最大的中國用戶。

主持人:一年在他們身上賺多少錢?

沈博陽:保密。

主持人:你這么說阿里巴巴的王總不高興了,他剛才花了40分鐘跟我們分享天貓背后的大數據邏輯,我剛才跟王總交流還說,天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每天都在用,20多歲的()其實剛才我在想,您也跟我們解讀了天貓背后的大數據邏輯,但是我想問您另外一個問題,我們都說,現在更新迭代很快,以前說互聯網1.0時代是門戶,2.0時代是搜索,3.0時代是社交,Linkedin也算是社交里面的細分,職場社交,我們今年非常流行4.0,工業4.0,電視4.0,網絡4.0應該往哪方面研發?

王煜磊:我一直覺得1.0也好、2.0也好都是解決方法之一,核心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第一天我們想做的事情就很簡單,讓品牌商和消費者在我這個平臺上,幫助品牌上更好的做它的品牌傳播,銷售商品。

主持人:天貓這個平臺現在已經做到了前世界200多個國家參與進來,有這么大的平臺,這么多的數據,下一步這些數據你怎么玩?

王煜磊:你說是數據公司,我認為每一家企業都是數據公司,只不過每一家企業拿到這個詩句能夠做什么,阿里巴巴拿到數據不是說我要做什么,我們希望這個數據能夠開放給所有的合作伙伴,大家一起考慮做什么,所有企業家我們在一定層面上都可以合作,大家只是在不同緯度層面上考慮有什么詩句,生產商我們就可以和華為考慮,聯合有詩句找到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我們跟Linkedin就可以找到它們企業得應的消費者背后特征是什么。

主持人:問您一個問題,如果您跟第一財經合作,您給我們提供什么?

王煜磊:我們和第一財經合作是非常多的,第一財經有非常好的東西和咨詢是消費者關注的,第一財經做一檔節目的時候你想不想知道這個節目誰最感興趣,其實有很多的節目背后跟消費相關的,你想不想知道你下一個專訪的人是哪一群消費者最想關注的,下一次您的收視率我可以給你。建議你每一期的節目應該訪問哪個行業的人,這個其實我們在日常的所有的消費類數據里面都可以知道,這個就是數據的力量。

主持人:徐總,最后請給我們解讀一下,清華背后的商業邏輯。

徐井宏:是這樣的,當我們今天談到互聯網的時候,似乎就只有這一個行業能夠做起來,我還是我的觀點,所有的行業都有生命力,我們看到現在在德國,德國的加工業依然在進一步的細化,德國正在把那種機械的工藝,那種所有的手工轉成技術的工藝做的更好,因為有他們技術的(),我們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科技成果的不斷產業化和商業化,這個科技成果不僅僅是互聯網,剛才我講了,大型集裝箱系統,檢測系統,小衛星,還有很多很多技術,怎么把這些技術變成現實的生產力,轉化成商品和服務,這是我們做的一件事。

主持人:您當時也說創建清華科技園的時候,希望把很多企業變成可以送到每個消費者手中的。

徐井宏:我們已經有40多項清華的成果已經轉化成企業,像剛才舉的例子不舉了,有做基因芯片的,可以堅守一個人的()。第二實際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動,就是做長夜企業的孵化,我們不止是在北京,我們在全國各地,包括海外,幾十間孵化器里,每個時點上都在孵化超過1000家的企業,清華科技巖所孵化的企業到現在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或者是被并購,或者接入了上市企業的行列。大家都知道,北京在今年發生了一件事,原來的中關村圖書城改變成了中關村創業大街,那個不光是我們在,還有3W、車庫咖啡、聯想之星、飛馬旅等這些。

主持人:清華控股集團做的是一個孵化器,孵化這么多創新企業,在里面每個企業自己在不停的創新和迭代,你作為孵化器,怎么能夠跟得上這么多企業迭代,怎么跟得上它們的創新?

徐井宏:我們用二十年的歷史,我們用二十年的時間把清華控股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科技園,不光是規模大,是真正搭建了一套,能夠幫助中國科技型也企業成長的企業,這其中幾個企業我們也進行了投資。我們第三件事,就是我們創新人才培育,再這樣的過程中,透過我們的實踐,通過合作,通過培訓,其實我們在不停的在為一些創新人才的成長做出我們的努力,這樣的一個業務模式實際就是一個綜合的模式,等我們投資企業成長大了,可以分享到它的成果,我們的人才培養,會和我們的成果,和我們的孵化結合起來。

中國企業國際化

主持人:是更加包羅萬象的商業模式。剛才在第一輪的話題當中,我們請各位簡單介紹一下了自己的企業商業模式,以及在2014年進行的轉型嘗試,第二個話題特別想聊的是國際化,我們說現在中國和美國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很多的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很多的國外品牌要進來,所以這一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我們也跟臺上的幾位來分別聊一聊,還是華為開始,其實華為在之前,很多人說到華為說到是墻內開花墻外香,華為在海外做的非常好,這幾年華為開始轉型,在國內的時候我們轉型做消費者,在海外,依然還是做運營商,還是海外你們也要粘性做消費者的?

何剛:華為業務開展都是面向需求的,我們過去20多年時間里面,無論在周國還是國外,我們都是以運營商為客戶來做我們的系統和手機。在最近兩三年時間,我們整體戰向了面向全球的消費者業務,以今年為例,我們今年可能全球智能機發貨量接近8000萬臺,其中有一半是在海外銷售的,其中像歐洲、中東、拉美,這些區域的增長都超過了100%,甚至于200%以上,所以說這些市場得與華為的品牌認知,以及對于華為手機的喜愛有一個非常好的反饋。

主持人:關于這點,關于品牌,我們私下也在聊,當我們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時候,如果你只面對運營商,相對是好建立的,因為你只跟幾家打交道,你要面向所有消費者,這個是很難的,因為你要走進消費者的心目中,現在數據證明是可行了,這背后的成功你是怎么做到的?

何剛:我第一次出國是在巴西,2000年,當時巴西的老百姓基本上不知道中國是什么樣子的,甚至有人還問,你們還梳長辮子嗎?當時我聽了非常詫異,現在國外的消費者感覺是中國廠家提供的都是廉價的產品,便宜、沒有品牌,這樣的產品,華為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二十多年時間里面,持續在研發方面不斷投入。以今年為例,我們投入研發有40多億美金,我們就希望,不斷的用創新的產品,用創新的解決方案,真正能夠讓全球的消費者,不止是中國的消費者,全球的消費者能夠感知到中國創造的力量,而不僅僅是制造企業,所以用創新的產品,創新的解決方案服務更多的消費者是華為一直以來強調的。

主持人:除了有產品打動他們之外,可不可以給我們舉個例子,華為在海外樹立品牌的過程當中,你覺得有什么樣特別棒的方法可以跟我們分享?

何剛: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比如說我們在歐洲,大家非常清楚,中國人也是非常喜愛歐洲的足球聯賽。我們在歐洲的幾個國家里面,我們在意大利和AC米蘭進行了合作,進行了相當于華為手機品牌的互動,進行了品牌的授權和聯合營銷,通過這種方式,讓意大利這個國家,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華為,這是一個例子。還有一些國家特別喜歡影視明星,包括還有些國家喜歡一些特色的人物,我們在每個國家都是有本地的營銷團隊,用本地消費者喜愛的方式走進每個消費者,我們沒辦法做到全球完全相同的一個方案,而是用核心的營銷產品的思路,用本地化的創意,用本地化的團隊,與本地消費者進行溝通,所以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消費者真正了解你的產品,了解你的公司。

主持人:全球化建立品牌的過程當中,在每個地方用本土化的方式執行運行。謝謝。瞿總,阿特斯的例子很有意思(恩)恩這幾年國內的市場好,我們又需要重新回過頭來布局國內,這樣的過程當中,尤其這幾年,當你要重新更加的拓展和加固中國市場的時候,對您來說有什么樣的挑戰,或者什么樣的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的?

瞿曉鏵:你剛剛問華為國際化,我在想國際化的問題。中國的光伏應用市場這兩年發展非常快,在前幾年的時候,大家詬病光伏行業的時候,曾經有一句話說兩頭在外,污染留在中國,清潔好的東西放到海外去,我當時說,中國就把政策打開,讓中國老百姓用光伏好了,這個就可以了。在10年、11年以后,上屆政府開始把這個政策打開了,特別是從藍天白云成為了從北京到上海人的追求人生夢想之一的時候,你看,所有的光伏行業,對于光伏跟新能源政策全部都打開了,所以的確是迎來了春天,一下子中國的光伏市場,去年是第一大市場,今年估計排在前三位,在這個過程中,我要關注一點,中國做事喜歡浮躁,同時喜歡炒,這是什么意思呢?跟多關注光伏概念的金融屬性,大家都想投光伏電站,但是阿特斯要想,怎么樣能夠真正長期經營,堅守,堅守什么東西呢?金融要融合,這是肯定要做到的。但是說到底,我們是個技術企業,我們還是個制造型企業,我們要做的,要堅守的,有時候是一些不太時尚,但是是一個產業,一個國家脊梁的事情。我現在想,怎么讓中國股市喜歡我,讓我拿到一點錢,做一點不是太亮麗的事情,原來中國這么多玩金融的人,建的光伏電站中,有的產品,最后那塊基石是阿特斯做的。

主持人:幾次采訪您的過程當中,我能夠感受到他在目前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熱鬧背后他的一種擔憂,因為幾年之前,當時多晶硅是極大的大于求,所以當時是這個企業貸不到錢,沒有資本愿意進入到這個行業中,這幾年當我們行業熱起來之后,有很多熱錢引入,更多是投資和投機的心態,所以瞿總也是中國最佳商業領袖的獲獎人,他本身對于這個行業的熱愛,讓他更多希望看到這個行業里面腳踏實地做事的人,不希望太多的錢涌入。

瞿曉鏵:現在這個怎么樣?前幾年金融行業炒光伏制造,多晶硅,最近這一兩年看新聞都是誰誰,投資多少來建做光伏電站,大家反而不去關注了,這個行業的基石,實際上還是在技術,還是在制造業。我們要做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把這個基石做好。

主持人:請徐總談一談清華控股在國際化的進程當中做了哪些嘗試,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徐井宏:瞿總也是我的校友,清華的格言叫行勝于言,不喜歡把什么事說的很玄,國際化這個詞用了太多點,什么叫國際化?是把東西賣到國外就叫國際化還是怎樣?

我覺得中國和西方可能最大的障礙是文化的差異,就像剛才馬未都先生講的一樣,其實國際的大企業在中國都沒怎么賺到錢,因為他不了解中國的市場,他覺得在那里應該那么做,到這里這么做基本都死了,上次銀泰網的總裁來,我說這樣,反正你要跟中國合作,你要跟央企合作欺負你,跟民企合作有可能騙你,你要想在中國立足,我們又不會欺負你,又不會騙你,我們是最佳合作伙伴,他就來了。

兩種文化到什么時候能夠互相的融合一點,這個應該寄托在85后、90后,90后基本上從小就生活在互聯網中,就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地方,到我這個年齡,到瞿總這樣,我們很多文化已經繼承了,現在我們能做的,有些企業就是到國外去賣點東西,建一個什么基地,我們都在做,但是我覺得最核心的,我同意瞿總的意見,中國的企業,真正成為全球性的企業,你到底拿什么本事成為?你的產品,你的技術能夠到世界一流嗎?面對今天大家都在吹捧,或者說在炒作互聯網三個字,這不足以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我說我們傳統企業要利用互聯網,要融到這個技術中,只有互聯網中國企業不可能國際化。

我真的非常敬佩華為,因為華為的產品是我在墨西哥的時候,真的是豎大拇指的,但是你問別的根本不知道,墨西哥人真的不知道,因為主體還是在華人在消費,即使是全球的。不知道行業統計買的是華人的比例還是歐美人的比例,怎么樣讓我們的東西真正的超過歐美造的那些東西的質量,我們才敢說我們真的走向世界了,這個希望寄托在90后身上。

瞿曉鏵:聽起來,我姓瞿他姓徐,會搞混,想法是一樣的,不排斥互聯網。在這里還是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問互聯網,我想強調的,希望能找到在互聯昂時代,又能夠耐得住寂寞的人,在座的有些是不是學生,如果有人能夠耐得住寂寞的話,我們公司非常歡迎這樣的人來跟我們聯絡。

主持人:現場招聘了。

徐井宏:我覺得還有一個,互聯網這個時代,農業經過了兩千年,工業社會經過了三百年,互聯網這個時代得有一百年,現在還不到一百年,這個基本就結束了,下面進入的應該是智能時代,用更多的機器代替,再往下是健康時代,然后是航天時代。

這個世界就是越來越快,互聯網今天認為依然有泡,大家別覺得這些事實多高多高,總有一天要有代價,不認為它的實際價值就是什么,這里有急功近利和股市投機的成分,市值不是以投機的心態,不是以賺暴利心態的時候,市值才會跟公司的價值接近。我們等待著下一個智能機器人的時代的來臨。

主持人:聽聽互聯網這邊怎么說,天貓說一下,你覺得呢?

王煜磊:我特別欽佩,順著剛才說的那句話,為什么在墨西哥沒人知道阿里巴巴,很簡單,中國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太少,阿里巴巴更少。

主持人:阿里巴巴的意思,雖然說你看好華為,但是阿里巴巴上有萬個華為。

王煜磊:沒有說徐總貶低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走到今天從沒有人看到到今天站在聚光燈底下,這個轉化我們也在適應,我們更希望的是,我們像五年、十年以前的阿里巴巴,堅持想做的事情把這個做好,這是阿里巴巴一直想做的,阿里巴巴想做的事情是成為102年的企業,這個不是靠泡沫做起來的,阿里巴巴不是靠一個概念做到今天的,我們一直堅持的夢想是怎么把事情做好,今天的主題,主持人在這里有一點煽風點火,這里不存在傳統企業或者互聯網企業,我覺得那只是說我們經濟的一種方式、方法,未來會有一種新的模式,我們六個人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坐在了所謂的舊經濟時代,又有什么新經濟,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清楚你要做什么,任何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都歡迎。

順便講一下阿里巴巴國際化,前面幾年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都是解決中國消費者的問題,剛才徐總提到200多個國家有多少是華為,我們可以很明確說,大部分是華人,但是不代表他是中國人,未來有一天沒有國際化這個詞,會有月球化什么的,因為是不同星球上有人的時候,我們的所謂的國際化,在座所有企業有哪幾家敢說是純中國的企業,這個很難談。阿里巴巴從第一天開始就不是一家純中國企業,很多人說阿里巴巴是日本的企業,美國的企業,到最后我也糊涂了,阿里巴巴是什么?是講中文的企業,五年以后連中文都不行了,怎么讓全球的消費者、生產制造商在這個平臺上面更好的分享、建立這個生態體系,這是阿里巴巴要做的,我們非常堅信這件事走下去。做出來自然會有人評價的,與其你說做出來讓別人評價。

主持人:Linkedin沈總,我覺得Linkedin很有趣,在國外已經非常流行,但是它是今年1月份進入到中國,剛剛進入中國很多人很質疑,畢竟大家都再說,中美兩國文化是不一樣的,職場社交的這種社交方式,進入到中國,能不能本土化?能不能被我們所接受?事實證明Linkedin本土化做的非常好,到今年的6月份已經是500多萬的用戶,而且后來每周都是成倍成倍的增長,跟我們分享一下,為這樣一個非常美國,或者非常西化的社交方式,進入到中國的時候是如何實現本土化的。

沈博陽:在我們講到個話題之前,必須要看到一個事實,之前任何一家跨國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這是一個非常醒目的事實擺在那兒,具體是什么造成的原因呢?分享一下,引用兩個行業大佬的話跟大家分享一下。馬云,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馬云在美國接受采訪時候,美國記者問,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都不成功,他給出的答案很簡單,關于人。互聯網公司找的是創業者做這個事還是找的是職業經理人,天天想著是滿足用戶的需求還是天天讓你的老板高興。紅杉資本合伙人,他也寫了一篇章文章說這個話題,他講很多美國企業,美國互聯網公司,抱怨在中國失敗,他們永遠說的一點,關于中國很多特殊內容監管的制度、政策,但是他其實講,這個不是主要的原因,這根本不是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美國互聯網公司自己身上,比如你是不是找對了正確的人,比如你是不是把產品更好的合理化,你是不是像中國公司一樣勤奮努力的工作,他們倆講的話能夠代表為什么失敗的原因。

主持人:我們就就著您剛才把這幾點解構一下,首先你也說了,是不是找對了人,您是以創業者的心態還是職業心理人的心態運營在中國的業務?

沈博陽:如果想做成的話,無外乎要關注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人,第二件事就是架構,第三件事就是產品。關于人,到底在中國要找一個什么樣的人帶領這件事,花了這么長時間這么多努力找到了我,我絕對不是典型意義上講的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傳統的那種人,不是的,我是一個懂產品,懂技術,懂中國互聯網游戲規則的一個創業者,所以我非常適合用這種創業的心態帶領這件事。這是關于人,我招的談對也是用這樣的心態做這件事情。

關于架構,我加入Linkedin的第一天,那時候在總共只有我一個人,只有400個不到的用戶,但是第一天我直接向CEO匯報。所以很多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中國很重要,要重視中國,但是怎么樣去做,有沒有可能,有沒有辦法讓中國這個直接向CEO匯報,很多構思說得到,做不到,這是第二點關于人。

關于產品,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說到最后還是產品,產品還會講到,跨國互聯網公司在周國失敗,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大原因是犯了一個錯誤,一個時髦的詞,路徑依賴,這是什么呢?就是想,國際化的平臺,這個國際化非常好的技術,在中國也一定可以成功,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成功,為什么在中國不能成功?看見什么東西就是一個釘子,中國和聯網有太多獨特的特性,導致這種做法注定肯定要失敗,你要做的是什么呢?真正針對于中國,不單是做簡單的漢化、本土化,而更多的是用單獨針對中國開發獨立的產品。這里也可以講,Linkedin在今年打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明年是變革的一年,是飛躍的一年,我們要專門針對中國是什么開發一款獨立的產品,具體這個產品是什么樣的,我先賣個關子不講。

主持人:剛才沈總一直說跨國企業在中國生存不下去了,旁邊的嚴總坐不住了,微軟在中國這一路走過來本土化有什么感受?跟我們分享一下。

嚴治慶:是個學習的過程,微軟在中國這么多年,也在一點一點改變,也在想到底怎么跟中國的企業跟中國開發人員真正打造成一體,我們一直在想,怎么在中國做,有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在中國落地,人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什么時候你們差不多摸清楚了在中國生活的方式?

嚴治慶:我覺得我們剛剛開始,我在微軟15年時間,到中國來十年時間,之前一直在做研發,我是剛剛開始做,我覺得人非常重要,一定要去理解幾件事情,一個是對這個市場夠不夠了解,對這個企業夠不夠了解,要知道什么樣的東西能夠帶進中國,什么樣的東西讓人能夠起到信任,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非常榮幸,現在微軟的CEO說,大數據是屬于所有人的,我們給到大家最好的工具,讓在這行當中最尖端的人挖掘這個數據。

主持人:你帶來的是處理大數據的方式。最后替很多民營企業問一個問題,平時很多民營企業看到跨國公司覺得很高大上,后面有這么多平臺,你進入中國市場,和中國本土企業競爭當中,你們是特別自信的,還是你們也有一點擔心害怕的?

嚴治慶:我們做的時候是不接地氣的,高大上大家覺得是非常亮的,是便宜的,希望能夠做到接地氣。

主持人:接地氣很難,找到方式了嗎?

嚴治慶:非常難,在摸索過程當中。

展望2015:如何把握行業機會

主持人:第二輪說的國際化,第三輪我們再展望一下2015年,從2014年中國整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2015年仍然是新常態,整個全球經濟都在危機之后的振蕩、調整、新常態的過程當中,2015年請各位都談一談,在你們行業當中有可能出現的機會,以及你們將會如何把握?

何剛:華為手機業務這塊,智能手機現在是大家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剛才在天貓展示的數據里面,中國市場上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第一個購買的產品就是手機,算了一下571億里面,相當的數字是來自于手機的。由此看出,智能手機在2015年還會有很好的發展,這個市場在不斷的擴大,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對于華為來說,我們不僅僅是面向中國市場,而且面向全球市場,2014年我們從5200萬只智能機到8000萬只智能機,2015年一定可以過億,具體多少數字再分析,不光在數據上,還有產品體驗上有更好的展示,2015年,希望華為公司用更好的產品,給消費者更多的驚喜。

瞿曉鏵:2015年兩件事,讓光伏在中國進一步落地,咱們國家對光伏提出了補貼的政策,每個人給自己家里安裝太陽能,看到這個事情怎么能夠落地,落地更好。讓我們怎么跟互聯網的業態連接的更好,這是一個課題。大家不知道,以為用互聯網就是清潔,但是其實互聯網和云計算是用耗電耗能最大的工業之一,中國的電力73%是煤電,這個事情怎么解決,跟互聯網和做云的公司一起好好探討一下。

主持人:你已經掌握了互聯網思維,怎么進行話題營銷了。

瞿曉鏵:這不是施加壓力吧,這是我們共同做的社會責任。

徐井宏:我們做的是一個挺綜合的事,我覺得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原來的粗放型、資源消耗型,勞動力廉價型走向環境友好,走向更可持續發展,這恰恰對于像我們這樣的企業是一個重大的機遇。所以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清華控股的運營資產不到600億到預計今年年底的1300億,所有指標都在直線的上漲,2015年我相信我們將把我剛才講的這套系統更加完善,把各種平臺做的更加好,運營行業集團之以同時能夠孵化更多的創新型的小企業,讓大家一起在這個平臺上成長,15年我們有足夠的信心,依然是這個適度增長。

嚴治慶: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在中國和政府,和企業和駐場公司打造一個生態鏈。

沈博陽:2015年是變革飛躍的一年,稍微花一點時間講一講,更多希望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有非常好的結合,一方面對于傳統行業、制造業朋友要有一個非常開放的心態,更多的和互聯網人打交道,更多的用互聯網思維想一想,多問問自己為什么,為什么銷售模式這樣,為什么產品這樣,不能做成那樣,怎樣能夠把產品打造成極致,怎樣創造出口碑,跟互聯網結合,現在社會,現在的階段,互聯網創業機會已經沒有了,如何和傳統行業結合,找到機會,O2O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向,能夠更好的融合,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行業融合。

王煜磊:阿里巴巴電商三個方向,國際化、無線、農村化,我們可以把我們做的事情繼續做好,開放、透明、分享、利他,讓所有合作伙伴在這個生態系統里面能夠生活的更好,企業發展的更好。

主持人:看到了一個增長點,剛才說的第一財經零售。

王煜磊:增長點無處不在。

主持人:再次感謝各位來參與我們今天的論壇,現場,謝謝臺上的每位嘉賓。謝謝各位收看本期第一財經中國則家商業領袖高峰論壇,中國經濟論壇的專場,下期節目再見。


(編輯:王藝)

相關熱詞搜索:互聯|CBLA

上一篇:在線教育快速增長 千億消費市場待啟
下一篇:聯手尤努斯 劉強東的農村金融“野心”

分享到: 收藏

右側版權信息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財經時報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財經時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務

  違法信息舉報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cncaijing@163.com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所有版權 中國財經時報網

  聯系郵箱:cncaijing@163.com              技術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