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審批問題,五礦集團曾痛失海外收購機會。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16日在京以此為例呼吁切身推進政府對企業簡政放權。(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投資決策要讓企業擔當主題
參加"國企改革:探索與前瞻"論壇的楚序平透露,2005年,五礦公司向國家某部門申報,20多億美元收購加拿大有色金屬巨頭諾蘭達公司,但是這個部門的幾個科員、處長、司長們端坐深院高樓,認為項目風險大、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可能虧損,決定不批準,導致已經進入獨家談判階段的收購失敗。結果是,第二年諾蘭達公司的價值就翻了2倍上升到了50多億美元,五礦痛失跨越發展的良機。
不僅是五礦,寶鋼也曾出現同樣問題。楚序平透露,2006年,上海寶鋼考慮廣東沿海可以低成本利用澳洲鐵礦石和焦炭,又接近高端鋼材大市場,就向某部門申報了總投資近700億元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但是直到2012年5月國家某部門才批準。項目審批了6年,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也被其他企業占領。
“商場如戰場,企業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打仗,但沖鋒不沖鋒,要向千里之外的機關請示,一個請示用了6年時間,別說打戰役了,太平洋戰爭只用了3、4年”,楚序平說。
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楚序平認為,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建議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
國資委也要自改同企業保持“一臂之距”
除了敦促其他部門進一步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簡政放權,楚序平還強調,為實現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大力推進國資委的變革。
國資委作為履行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特設機構,創設了有中國特色的國企管理模式、理順了國企管理的機制。但此前有不少國有企業反映,國資委自身存在管的過多、管的過細的問題。
國資委張毅主任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動員會上鮮明提出,這次國資委的改革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要痛下決心,以壯士斷腕的精神,有的要傷筋動骨,有的要脫胎換骨,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不該管的和可管可不管的堅決不管,該放的要徹底放到位。
楚序平表示,要堅決貫徹落實三中全會提出的“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總要求。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主要履行《公司法》賦予的股東的的出資權、分紅權、資產處置權、選聘股東代表權等權力。國資監管機構的權限要止于董事會,不干預董事會之外的事情,要和國有企業運營保持“一臂之距”。國家所有權代表機構要按照民商法規范和市場手段,進行資本管理。
“以往的教訓之一就是沒有依法界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權責界限和管理層級,導致行政干預不時出現,反復出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定要避免歷史的教訓”,楚序平說。
(編輯:余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