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
根據謝靜研究員的觀察,油價下跌是把雙刃劍。對石油輸出國組織來說,油價持續下跌將引發部分成員國出現內部動亂;對俄羅斯來說,油價低于每桶100美元將面臨大麻煩;對美國來說,頁巖油的盈虧平衡點在每桶70美元左右,油價如果持續下跌并處在低位,將造成“成本風險”,傷害美國經濟及相關科技。綜合這些因素來觀察,歲末年初這場油價博弈,很清楚將是角斗士們被逼到墻角的博弈。但驟雨不能終朝,油價博弈會朝哪個方向發展,耐人尋味。
——亞夫
國際原油價格自今年6月下旬以來呈現下行趨勢。直觀來看,來自中國和歐洲的數據顯示,經濟整體疲軟,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樂觀,以及原油市場供需失衡的局面和搶占市場份額的惡性競爭,是造成此輪油價的飛速下挫的重要原因。
自今年7月以來,對原油市場有著風向標作用的國際能源署(IEA)以及美國能源署(EIA)分別下調了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尤其是IEA在10月份的《石油市場報告》中更是大幅度下調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預測。與此同時,全球原油產量卻在大幅增長,三季度全球原油日均供應量為9230萬桶,較去年同期增長163萬桶,其中供應增長最為顯著的是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地區。
面對原油市場明顯供大于求,油價跌入兩年來最低點的局面,OPEC并未如6年前那樣動用減產的舉措進行調節。相反,在11月27日發布了維持當前產量不變的決議以外,沙特更是延續其10月開始的“價格戰”,對亞洲的出口價格降至6年來最低水平。作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產國以及OPEC的領導者,沙特在其主要市場美國所占的份額已經大幅縮水。今年8月美國從OPEC進口的石油比例降至40%,創29年來最低。
同時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摩擦日益惡化導致其轉向亞洲能源市場并有獨占的傾向。這對沙特來說,已有和潛在的全球原油市場份額都在急劇萎縮。如果此時OPEC進行減產,那么非OPEC國家很可能趁機增產占據市場份額,這無疑是沙特乃至OPEC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正為此,同樣面對需求萎縮,OPEC選擇與6年前完全不同的態度——任由原油價格持續下行,并且利用更低的油價搶占亞洲市場。
OPEC的這一決定目前來看最大的贏家非沙特莫屬——搶占更多市場份額的同時有效打擊了地緣政治對手伊朗和伊拉克,但是所帶來的風險卻是極其巨大的。就OPEC內部來說,當前的油價已嚴重影響了包括伊朗、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和伊拉克在內的成員國。而這些成員國本身已是危機重重。油價的暴跌無疑是雪上加霜,政府收入的減少將進一步促使社會動蕩,而政權的更替引發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更是明顯增強。據英國《金融時報》給出的產油國政府收支預算平衡估值看,伊朗的標準是130美元/桶,委內瑞拉為160美元/桶。還有一些國家如尼日利亞等,面臨的困難更加難以想象。
尼日利亞遭遇的麻煩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輕質原油出產國,尼日利亞政府收入的75%依賴于石油。隨著美國頁巖油的增產,尼日利亞已經喪失了巨大的出口份額(圖1,圖2),短短兩年間從原來的43%降至18%,今年更是連續3個月對美國呈現零出口的局面。雖然自前年開始該國已將原油出口多元化轉為以亞洲和部分歐洲國家為主,但安哥拉、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也隨后紛紛效仿,加入到與中東生產國一起爭奪關鍵的亞洲市場的“價格硬戰”之中, 而非洲國家在原油價格方面本來就缺少足夠的優勢。
持續下跌的油價導致海外投資快速撤退,該國政府已經收緊貨幣政策用于應對,貨幣奈拉匯率跌至最低水平。面對財政制約的加大,尼日利亞政府計劃在明年繼續削減6%的公共開支,這對該國本已嚴重的社會問題來說無疑具有加速惡化的作用。作為非洲最大經濟體的尼日利亞原本應該因其暢銷的輕質原油獲得可觀的收入,但由于該國的腐敗問題嚴重,導致其主權財富基金少得可憐。
目前,圍繞2015 年大選的政治斗爭已經展開,尼日利亞種族和宗教沖突不斷,局部動蕩、恐怖襲擊已成社會常態。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油價持續低迷,尼日利亞的社會局勢將極為嚴峻。一旦明年政權不能平穩過渡,石油生產有可能停滯,出口嚴重下滑。這對國際油價來說會有不小的影響不小。
委內瑞拉和伊朗面臨的挑戰
同樣,OPEC成員國還有委內瑞拉和伊朗也面臨挑戰。作為原油儲藏量居世界首位的資源大國,委內瑞拉過去依靠豐厚的原油收入支撐社會運轉。從統計數據看,委內瑞拉的原油收入約占其財政收入的50%,占外貿收入的90%以上。但該國的外匯儲備從去年開始因黃金價格下跌而備受沖擊。委內瑞拉外匯儲備中,黃金儲備比重約占70%,這在拉美國家的外匯儲備中是占比最重的。如今,失去高油價的支撐,該國的高福利和高補貼遭遇麻煩。現在,委內瑞拉深受通貨膨脹、消費品短缺、犯罪率持續上升的困擾,并直接動搖到馬杜羅政權。目前,馬杜羅政權的持續不支持率高于支持率,這預示著在2015年大選前,通貨膨脹、物資短缺等經濟問題將日益嚴重,馬杜羅政權的支持率將加速下滑。屆時,一旦發生突變事件,該國將陷入動蕩,這對國際原油市場來說,將會失去一個強有力的供應力量。
伊朗方面,自魯哈尼贏得總統大選之后與西方的關系有所緩解。魯哈尼主張重建經濟,但原油價格下跌將嚴重束縛他的作為。當前,伊朗國民生活艱難,國內改革聲潮高漲,此時又逢伊朗核談判的關鍵時刻。油價在這個時候連跌不止,對魯哈尼政府來說無疑有很大壓力。而油價的下降肯定會對伊朗核談判產生影響。
俄羅斯及地緣安全問題
此輪油價下跌,除了OPEC成員國有可能陷入動蕩,還有可能引爆俄羅斯這個最大的地緣政治風險,使俄羅斯國內及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變得突出。對于前蘇聯的解體,有人做過研究,一個廣為人知的解釋是,上個世紀80年代原油價格暴跌是重要的經濟金融原因。當時的原油價格,按今天的美元價值來計算,相當于從100美元以上/桶跌至30美元/桶。
從當時的情況看,前蘇聯的經濟極度依賴原油出口,而冷戰使得該國背負了龐大的軍費開銷。趕巧的是,1985年7月,沙特國王法赫德宣布以低價銷售石油,引起國際石油市場大亂,國際石油價格立刻大幅下跌。為此,有分析認為,前蘇聯的解體與西方國家和沙特政府合謀拉低油價有關。但從數據上看,沙特在上個世紀80年代為阻止油價下跌,不惜大幅減產——從1981年的日產1100萬桶下調至1985年的250萬桶/日(圖3),結果非但未能阻止1986年的暴跌,反而失去了大量市場份額。
其實,真正造成那次油價暴跌的原因是,1970年代末爆發的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結束后,世界石油產量開始增長,來自北海和阿拉斯加新的油田大規模開發引發了原油價格的大幅下挫,并間接導致了前蘇聯經濟的崩潰。
如今,俄羅斯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度與前蘇聯時期很相象。因此,原油價格下跌將嚴重破壞俄羅斯的經濟。分析師們認為,俄羅斯政府要維持預算平衡,國際油價應在110美元/桶以上。而自今年初烏克蘭危機升級之后,西方國家加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前景極不樂觀。這樣一來,即使沒有突發情況,到2015年底,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僅能支持四個月的進口。而最近俄羅斯本幣盧布匯率的持續暴跌,顯示資本正在大幅快速外流。這表明曾經經歷過前蘇聯解體的人們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為數眾多的俄羅斯人正抓緊將現金轉移至海外。俄羅斯央行預計,今年至少將有1200億美元的資金外流并將導致石油價格和盧布匯率的螺旋下降,推升俄羅斯的通脹。
那么,普京將會做出何種反應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呢?從歷史上來看,在過去的35年里,俄羅斯(包括前蘇聯)的軍隊曾3次越過邊界——1979年的阿富汗,2008年的格魯吉亞,以及今年年初的克里米亞。如果將這三次的時間與原油價格相對應,極其巧合的是都處在油價高峰處,而每一次出兵之后,油價都進入一個急速下跌時期。如果硬要說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造成了油價的波動實在牽強,那么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與原油價格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很明顯的。
這一次,在烏克蘭危機升級后,普京加大了與中國、印度以及越南在內的亞洲國家的能源貿易往來。與之相對應的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系則降到歷史冰點,兩國的能源糾紛已不再局限于天然氣供應的問題而是涉及各項能源交易。據原油行業權威網站oilprice11月下旬發布的消息,因為烏克蘭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的沖突嚴重影響了烏克蘭的煤炭生產。與此同時俄羅斯關閉了向烏克蘭運輸煤炭的鐵路線。此前,烏克蘭一直依靠俄羅斯的煤炭進行發電。在烏克蘭內戰爆發之前,該國40%的發電量源自煤炭。
與此同時,中國10月份進口俄羅斯煤激增73%。據中國海關數據,中國10月來自俄羅斯的動力煤進口量達130.2萬噸,環比驟升73%。1至10月累計俄羅斯動力煤進口量達1267.1萬噸,比重7.6%,排名居印尼、澳洲之后。有分析稱,俄羅斯出口中國的動力煤量大幅增加,主要是受烏克蘭局勢影響,導致俄羅斯煤加大對亞太地區出口量,且價格比國內煤和主要競爭對手澳洲煤更有優勢。
除了加強與亞洲能源消費大國的密切合作,俄羅斯為應對內外壓力,有可能有新的動作,地緣形勢不容樂觀。因為,如果國際油價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保持在低位,俄羅斯有可能選擇較為激進的方式加以應對。事實上,中亞地區已經有太多爆發局部戰爭的理由——從阿富汗的反恐以及毒品走私到格魯吉亞與歐盟頻頻示好引起俄羅斯的強烈不滿等等,不安定的地緣因素正在增加。
美國的成本及綠色能源風險
油價一跌再跌,不僅對上述國家有影響,對美國來說,也有風險。綜合起來看,對此輪油價下行有著不可推卸責任的美國將面臨巨大的“成本”風險。因為,不同于中東和非洲一些原油產出國,美國的能源生產已完全實現商業運作,一切以成本劃算為標準。以當下為美國的能源獨立帶來赫赫戰功的頁巖油開采來說,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出現過一次開采高峰。當時美國、日本、德國和前蘇聯等國家紛紛研究各種油頁巖煉制方法,部分國家已形成了生產規模,致使油頁巖利用快速增長。據估算,當時每桶頁巖油的生產成本約在30美元(按1980年不變美元計算)。如果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升,那么頁巖油開采將相當有經濟吸引力。但1980年年初世界范圍經濟衰退的同時大量石油蘊藏被發現和開采,導致油價大幅下降(圖4),一度達到10美元/桶,遠低于頁巖油的開采成本,這給予頁巖油致命一擊。因此,1980年后世界所有頁巖油開采項目基本都被擱置。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經過近10年的努力,“水力壓裂”技術的研發成功,有效降低了頁巖油的開采成本。原油分析師們普遍認為,今天的頁巖油生產盈虧平衡點約在70-75美元/桶,遠低于此輪油價下跌前的國際原油價格(110美元/桶)。正因如此,頁巖開采在美國迅速得到商業推廣。一時間許多中小型能源公司紛紛開啟頁巖開采項目——而這也就是促成近3年來舉世矚目的“頁巖革命”的主要原因。
但生產成本是把雙刃劍。據美國花旗銀行給出的數據(圖5),幾乎所有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的成本收益都在70美元/桶這個標準線上,如果原油價格低于60美元/桶,那么近乎40%的生產商將破產。這里涉及最廣的是此輪頁巖氣革命的生力軍——中小型能源公司。如果原油跌破50美元/桶,90%的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將面臨倒閉。如果國際原油價格跌至沙特目標的60美元/桶并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的中小型能源開采商將會在2015年低前紛紛破產。
由此將引發新一輪并購狂潮,而許多新的頁巖開采項目將因此耽擱,同時許多在運行的頁巖油生產項目也會因為更為嚴格的成本核算而暫時關閉或被迫放棄。這樣來看,美國2015年的國內原油生產將會出現驚人的下滑。唯一寄予希望的是代表常規能源的美國共和黨通過中期大選掌握著參眾兩院,或將在政策方面給予一些幫助。
與此同時,對于發展勢頭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來說,油價大幅下挫也不是好消息,而是雪上加霜的事。因為,新能源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黨爭的主要問題,這背后有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團與政治獻金的來源等復雜因素。出于獲得更多選票的角度考慮,在原油價格高企的時候,共和黨不敢冒著得罪廣大選民的風險抨擊新能源。但此次油價大跌,又逢共和黨掌握著參眾兩院,新能源各項補貼政策或將成為明年共和黨拿來向奧巴馬政府開刀的主要素材。
此外,美國政府正強力推行的綠色能源政策亦將受到沖擊。奧巴馬兩屆任期內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對煤炭發電等舊有能源結構的改革步伐過快,導致國家在新的能源輸送設施并不完善的基礎上對頁巖開采依賴度增強。如今一些不良后果已經顯現。
以New England 近期的事件為例,去年該地6個州通過一項包含建立更多天然氣管道的區域協調戰略,以緩解電力公司的需求壓力,但由于馬薩諸塞州事后的反對而被擱置。與此同時該地區對煤炭和原油的依賴度正因環保勢力以及國家綠色能源政策的影響在大幅降低。今年冬天New England遇到強烈暴風雪,由于電力公司的天然氣供應嚴重受限,導致該地區所有居民的能源消費單子一個月內暴漲110%。
更糟糕的是,延續一段時期的低油價將撲滅投資者的熱情,并給頁巖開發相關的其他設施建設帶來負面影響。對于占美國人口比例較重的New England 地區,持續高漲的能源消費帶來的最直接效果將是打破民主黨占優勢的舊有形勢,這對新一屆總統選舉來說影響至深。植根于民主黨政府的綠色能源政策將陷入縹緲的前景。
從歷史角度觀察,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原油價格大跌扼殺了頁巖油的發展,那么此輪油價走熊,對美國來說,可能阻礙的是新能源的發展。畢竟,與頁巖開采相比,后者已實現了商業運作而前者基本依賴美國政府的支持。但這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情,如果沙特真的決心將原油價格維持在60美元/桶并持續一年的話 (沙特外匯儲備高于7500億美元,且原油生產成本在30美元-50美元之間,有足夠的實力長期維持更低的油價),美國的頁巖革命也將成為曇花一現的事。與新能源一樣,被長時間的擱置,等待下一次發展時機。
而低油價勢必推動美國汽車業尤其是SUV和皮卡的發展,那時,被低油價重新“慣壞”的美國人將再一次面對汽油消耗量暴跌的時刻,如果正巧那些本已陷入各種麻煩的原油出產國正因此輪油價暴跌而爆發動亂或戰爭導致原油生產停滯的話,美國很可能將再次深陷能源安全危機。同樣,靠低油價支撐起來的全球經濟繁榮,或將因為這些問題而面臨動蕩。
歷史總歸是歷史。時過境遷,歷史上出現的幾次油價暴跌帶來的影響只能拿來當作參考,畢竟當下的全球能源格局已經不復當年。因此原油價格暴跌所帶來的影響現在很難全面預測,但唯一沒有爭論的是,石油進口國將是此輪油價大跌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系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能源環境安全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