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認為,除了美元走強外,供需失衡正是制約油價上行的核心因素。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稱,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庫存到2015年中可能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而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原油產量也將增加每日130萬桶,至每日5780萬桶。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已成定局,由此引發的需求端萎縮狀況還將持續。歐佩克上周公布的月度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日需求量將減少30萬桶至2890萬桶,為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瑞銀表示,在供需失衡狀況緩解之前,油價都將維持低位,除非未來出現促進供需改善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需求出現根本性改善、非歐佩克產油國逐步減產及供應鏈的意外中斷。
從每桶110美元跌到不足57美元,國際油價僅花了不到半年時間。如此瘋狂的行情讓原油成為全球市場上表現最差的資產,沒有之一。上周,在國際能源署(IEA)下調原油需求預期和美國經濟數據不佳的雙重打擊下,國際油價再度跳水,紐約油價和布倫特油價分別重挫12%和10%,相繼創下2009年5月以來新低。一時間,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唱空言論。摩根史坦利甚至警告稱:國際原價恐在明年第二季度跌至每桶43美元!人們不禁要問:國際油價的“底線”在哪里?如果“目前已有80%的美國頁巖油企業陷入虧損”的信息屬實,那么,一旦油價真正落入40美元區間,這場價格戰又將怎樣收場?
自歐佩克(OPEC)拒不減產以來,油價隨即進入瘋狂暴跌模式,短短兩周內跌去約20%,近半年累計跌幅更是高達47%,幾近“腰斬”。在上周大跌后,國際油價在本周一亞洲時段看盤后繼續走低,紐約油價先已跌破每桶57美元,布倫特油價也已逼近每桶60美元。眼下,國際油價離每桶56美元支撐位僅一步之遙,一旦其跌破50美元關鍵支撐位,將徹底落入歷史性的長期熊市。
于是,整個石油行業,大到BP這樣的石油巨頭,小到鉆井平臺的開采者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自6月份以來幾乎被“腰斬”的油價下跌究竟是國際油價所面臨的“新常態”,還是短期波動?遺憾的是,幾乎所有市場預測都出奇的一致:油價的進一步走勢取決于歐佩克與美國的博弈。
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場難分勝負的博弈,結局難測。目前,除非歐佩克宣布減產,目前似乎沒有任何因素能扭轉行情。但就在上周末,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能源部長仍對外宣稱,即使油價跌至每桶40美元,歐佩克也絕不可能減產。從阿聯酋官員的強硬表態來看,歐佩克方面主動“松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其實外界也清楚,油價暴跌是歐佩克的主動選擇,試圖放棄眼前利益打壓美國頁巖油的開發,為長遠的市場占有率戰爭打下基礎。畢竟歐佩克“老大”——沙特曾在上世紀80年代打過一次漂亮的價格戰,將油價從20美元的歷史最低點一舉提升到140美元的峰值,賺得盆滿缽滿。略讓歐佩克國家感到“欣慰”的是,在油價跌破60美元后,美國方面已經有了“痛感”。有消息稱,目前已有80%的美國頁巖油企業陷入虧損,擁有多片油氣田的運營商正將開采活動從油田區塊轉向天然氣區塊。美國第三大油田服務提供商日前也證實,受油價下跌影響,國內石油鉆井平臺開工數量已降至今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
也有消息稱,美國也在積極部署應對之策。據悉,美國能源企業正快速轉移鉆井,從產量較低的地區轉向北達科他和德克薩斯州儲量豐富的頁巖油田,以提升產量并縮減開支,應對多年來最為嚴峻的原油市場形勢。數據顯示,像阿帕奇(Apache)和大陸資源(Continental Resources)這樣的大公司已經在實施方案,將重點放在頁巖油田最高產的地區,盡管減少了鉆井數量。另有分析認為,一旦實現量產,純生產環節的成本并不高,加上生產環節主要的產量稅與后期的銷售管理費用和管輸費用,頁巖油的平均盈虧平衡點應該在每桶50美元左右。如此可見,美國頁巖油的盈利能力依然較強,這無疑給預測價格戰輸贏增加了難度。
當然,無論這場爭斗結局如何,都無法阻擋低油價時代的來臨。在歐佩克放棄限產保價之初,絕大多數市場預測停留在70至80美元區間。但鑒于原油供需面失衡現象愈發嚴重,市場上的悲觀情緒也越來越濃,預測下限已低至每桶40美元。市場認為,除了美元走強外,供需失衡正是制約油價上行的核心因素。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稱,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庫存到2015年中可能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而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原油產量也將增加每日130萬桶,至每日5780萬桶。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已成定局,由此引發的需求端萎縮狀況還將持續。歐佩克上周公布的月度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日需求量將減少30萬桶至2890萬桶,為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瑞銀表示,在供需失衡狀況緩解之前,油價都將維持低位,除非未來出現促進供需改善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需求出現根本性改善、非歐佩克產油國逐步減產及供應鏈的意外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