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國庫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革新理念,加強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控制體系建設,實現風險防控目標。應以人為本,優化國庫內部控制環境;完善國庫內控機制;結合IT治理模型,構架國庫內控風險評估體系;基于網絡系統,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共享機制。
譚江華
近年來,國庫電子化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初步形成以3T(TIPS、TCBS、TMIS)為核心的國庫信息化體系框架,強化了人民銀行經理國庫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隨著國庫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業務的不斷創新,國庫資金風險控制面臨巨大挑戰,現有內控體系的發展尚顯滯后,已難以全面控制資金風險。為此,基層國庫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革新理念,加強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控制體系建設,實現風險防控目標。
國庫內控和風險防范的新難點
(一)國庫內控文化建設先進性不足。一是制度概念不清,內控思路不清晰,落實措施不足。一些基層國庫管理人員將規章制度與內部控制混為一談,認為抓內部控制就是頒布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而對制度的完善與否、執行如何跟蹤不夠;二是員工全面系統學習缺位,主動風控意識較弱,風控責任劃分不清。
(二)國庫考核激勵機制科學性不足。目前國庫內控激勵機制建設缺乏科學性,呈現出責權明顯不對稱狀態,容易挫傷國庫人員的積極性,部分基層行甚至出現會計人員不愿從事國庫工作的現象。
(三)內控制度與業務創新的適應性不足。目前在國庫電子化迅速發展,業務創新不斷涌現,雖然規章制度在陸續修訂和補充,但國庫內控制度出臺滯后,因而在執行中缺乏操作性,靈活性有余,嚴肅性、連續性不足。
(四)國庫監督效率與業務電子化匹配性不夠。目前國庫電子化迅速發展對監督控制技術和效率提出相應的要求,但是監督控制手段落后,監督效率與電子化業務不相適應。
(五)應對電子化迅速發展的突發事件能力不強。隨著國庫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財稅、海關、銀行等主體對國庫系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的“3T”系統中僅有“TIPS”建成了與生產環境同構的應急備用環境,但應急備份系統級別較低,系統恢復能力有限。
政策建議
(一)以人為本,優化國庫內部控制環境。一是要以人為本,構建科學的績效考評機制。根據崗位風險,設置考核指標,建立科學統一覆蓋全部工作內容的績效考評機制,將內控責任落實到每個崗位和環節,配套與責任相對應的獎懲機制,以杜絕人為因素引發的資金風險。二是要營造良好內控環境,適應業務的發展變化,及時補充、修訂和制定可供各崗位人員使用的業務政策、行為手冊和操作程序。三是要增強全員內控參與意識和認知度,做到以制度規范人的行為,以人的規范行為防范風險。四是要通過培訓、教育、交流等途徑,提高國庫人員綜合素質,為內部控制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二)完善國庫內控機制。一是要高度關注國庫業務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完善業務操作規程,構建國庫內部控制體系。推進國庫業務標準化建設,勾畫出各環節風險點表現、防范措施和操作程序,方便業務人員操作、監督人員及時控制和實施再監督。二是要以“3T”為核心構建國庫風險集中防控體系。要建立遠程“背靠背”集中授權系統,優化國庫授權模式。要突破簡單的、表面上的賬平表對,優化風險管控體系,健全風險監控預警機制。三是要不斷優化災備機制建設,要設置本地應急備份系統,加大應急演練,完善國庫應急體系。
(三)結合IT治理模型,構架國庫內控風險評估體系。運用風險量化及評估方法,結合IT治理風險評估模型,建立統一的國庫電子化內控風險量化體系。同時,配套相應的改進機制,以不斷完善整體內控體系,全方位、立體化保障國庫資金安全。要及時完善內控制度執行的評價機制,建立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使國庫主管部門、事后監督中心、內審等部門都有據可依,對檢查監督結果作出公平、公正的評價,從而保證內控監督工作的全面性、有效性。
(四)基于網絡系統,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共享機制。一是要加強國庫內部聯系與溝通,使資金流信息、數據流信息、制度規范、突發應急等各種信息能在國庫內部準確、及時、完整傳遞。二是要基于財稅庫銀橫向聯網,要完善與財稅銀行間橫向的信息共享機制,為國庫會計活動的控制和監督提供保證。三是要對內形成國庫、事后監督、內審、紀檢監察等內設部門的合作機制,及時掌握和反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相關信息。四是要對外建立與同級人大、金融監管部門、審計、財監辦等部門的溝通協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