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伊利哈沙圖牧場的場長趙國梁像往日一樣早早起來,巡欄、檢視奶廳、指導員工們給奶牛擠一天的第一遍奶。他和員工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咱們養的是全球10強奶牛”,大家這樣說。
讓他們如此興奮的,是7月9日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2014年全球乳業20強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來自中國的伊利集團成為了目前唯一一家進入全球10強的亞洲乳品企業。這其中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因為正是有了從牧場到終端的供應鏈優勢,讓伊利穩步邁入10強。
供應鏈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基礎。乳業的特殊之處在于供應鏈特別長,向上延伸到了奶牛養殖甚至牧草種植,全面把控和優化供應鏈自然不是一般乳企能做到的。能進入全球10強的乳企,在供應鏈把控上自然都有著深厚的“內功”,伊利自然也是如此。
伊利供應鏈的根本在于奶源。截至2014年3月底,伊利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2400多座,其中,規?;谢酿B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中達94%。上面提到的哈沙圖牧場,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說好的奶源是供應鏈把控的必要條件,那么伊利供應鏈把控還有一個充分條件,就是全程可追溯系統。就在今年6月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在工信部組織了“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平臺”開通儀式上,伊利成為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試點單位,伊利的平臺和工信部的平臺實現了互通。
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是個什么呢,形象地說,就是消費者買一罐奶粉,手機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查到生產日期、批次、生產者、生產許可證、配料表,還有奶粉誠信評價、消費者指南信息、質檢報告等等信息。
實現這個“手機一掃”并不容易。據了解,伊利在2004年即領先業內開始建設嬰幼兒奶粉追溯體系,近幾年,伊利在追溯體系上不斷進行完善和升級。現在,伊利已建立了完善的產品追溯程序和可追溯管理流程,從為奶牛建立檔案、記錄奶牛從出生到每一次擠奶的所有數據開始,原奶收購車輛的GPS跟蹤,原奶入廠后的隨機條形碼、生產過程的產品批次信息跟蹤表、關鍵環節的電子信息記錄系統、質量管理信息的綜合集成系統和覆蓋全國的ERP網絡系統,實現了產品信息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時化和信息化。
優化的供應鏈帶給了伊利與供應鏈上合作伙伴們的“共贏”。與伊利有著多年合作關系的利樂大中華區總裁殷長勛表示:“伊利是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們的合作始于上世紀90年代,致力于把安全、優質的牛奶產品帶給全中國的消費者,讓牛奶在中國從稀缺品、營養品變成日常食品。伊利進入全球10強,是對我們雙方共同努力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