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垃圾難題”的反思
“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的“垃圾難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留下的傷疤。看著滿街的垃圾和污水,仿佛看到了聞一多筆下“那溝絕望的死水,微風吹不起半點漣漪”。這是我們所想要的嗎?當然不是。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想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發展,構建美麗中國,就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垃圾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短命建筑”帶來的大量建筑垃圾;簡單粗放的垃圾處理方式帶來的“二次污染”;民眾不正確的消費觀念帶來的過度包裝以及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都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環境,給大家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
要想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是前提。現階段我國民眾對于環境保護雖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卻沒有真正當好城市“主人公”,站好保護環境的崗。比如垃圾分類,這是一項群眾受益、國家得利的多益舉措,但生活中卻少有落實到行動上。筆者認為造成這樣的直接原因是人們對于垃圾分類不知道該怎么做。因此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加強宣傳教育,利用各類宣傳媒體向大眾科普環保知識和做法,著重加強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在社會形成“小手牽大手,共建美好家園”的環保氛圍,讓他們能真正的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并自覺的落實到行動上。
要想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創新制度是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事物不斷顯現,因而以往的環保制度可能存在著時代的硬傷和缺陷。為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就必須創新管理制度,利用更加科學有效地管理方式,針對新出現的不文明現象加以規范和引導。
要想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監督管理是根本。“紙上談兵”大家都知道,同樣再健全的法律法規,再完善的管理制度,沒有認真的貫徹執行也就淪為空談。然而監督管理僅僅靠政府行政部門來完成未免顯得有些勢單力薄,我們更應該發揮民眾的“主人翁”意識,大家互監督,共促進,一起行動起來,共同維護我們耐以生存的美麗家園。
“求木之長者,必故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說綠色經濟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狠抓泥土的樹根,只有根基牢固,這棵經濟之樹才能越發茂盛,才能受得了風雨的拷打、時間的洗禮,才能讓中華民族得以永續發展。
王絢漪小絢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