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清理5.5萬人,四川清理清退2.8萬人,河南清理1.5萬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四省已有10萬余“吃空餉”者現形。(來源:鳳凰網2014-9-25)
“吃空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這一問題要不要解決、怎么解決、能否妥善解決已成為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務,也是政府改善民生、大獲民心的難點。
其實,在這一問題背后,一方面能反映出我們的人事、財政在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漏洞,比如冒領工資津貼、虛報多領、不謀其政卻享其利等等,另一方面,也能體現當前政府“權力包養”問題。在“吃空餉”問題背后,很多時候即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作為籌碼,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商品交換等市場經濟活動,從中謀取金錢和物質利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權物交易、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等等。
“有‘吃空餉’者,就有‘發空餉’者。一個單位的編制人數、出勤狀況、工資發放情況都有賬可查,人事部門、財務部門還是單位相關領導,難道不知情?”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認為,“吃空餉”問題頻出的背后是“權力包養”在作祟。
要想徹底解決“吃空餉”問題,我們還得從其源頭——權力監管抓起。一方面,完善權力監督制度和體系建設,確保監督條例執行到位;另一方面,責權對等,責權制約,明確到人,可以借鑒銀行金庫操作方法,即打開金庫,必須三個人同時出具鑰匙。另外,最簡便也最實用的就是依靠群眾,加強外部監督,比如目前有的省市已經出臺陽光工資、政府支出明細一覽表等措施,就是很好的例子。總之,解決“吃空餉”問題,必須杜絕權力濫用。
作者:三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