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說
選擇P2P平臺的
那些“前期功課”
家住秦淮區的黎先生是較早介入P2P平臺的投資人,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兩年他在多家P2P公司投資過程中積累的個人防控投資風險的經驗。
“投資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有合理的投資回報收益率,才是靠譜的,看到高得離譜的投資回報率,千萬不能頭腦發熱。”黎先生說,選擇P2P平臺,要充分做足前期功課,對公司的股東背景做調查和研究,有大企業和大股東背景的可以在其早期階段大膽介入,但是介入半年之后,要“見好就收”,及時撤退資金,另覓“良緣”。對于一些通過線上渠道無法查實的線下公司,則要實地走訪調查,并和其負責人交流,了解其風控環節的具體措施和盈利模式,然后理性做出判斷。此外,長期的投資經驗也使得他積累了一定的圈內人脈關系,對這些“同行”提出的建議和透露出的信息進行反復研究,也是他選擇投資對象的重要依據之一。黎先生給自己的投資手段打了個比方:就像是炒股,對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做深入的調研,見好就收,不可貪利。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并不是每一位投資人都能夠像黎先生這樣“做功課”,很多南京本土的P2P公司通常在大超市門口擺攤設點,手握家中財政大權的“大媽”們正是他們的目標客戶群。而這群人恰恰對網絡金融常識所知甚少,防范意識也不高,投資風險因此大大增加。江蘇淳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唐玉良律師表示,互聯網金融的糾紛案件日益多發,消費者維權困難不小。首先是在這樣的投資行為中,網民個人信息分散,單個力量薄弱,沒有能力在投資前對這些網絡平臺公司的背景做詳實的調查,也幾乎無法確認這些虛擬網站的注冊人和真正的幕后推手。其次,由于每個人投入的金額并不算多,個人經濟能力薄弱,不足以支撐聘請律師維權的費用。一旦碰到網絡理財公司網站關門、老板跑路的情況,網民投資者立即陷入無處申訴的境地。唐律師說,購買網絡金融理財產品,必須要到正規網站,絕不能被單純的高收益吸引貿然投資。此外,對網絡平臺上的這些理財產品必須了解“基本面的信息”,例如投資項目的具體說明,以及對于投資失敗后的風險承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