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決定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為困難群眾兜底線救急難。(人民網)
人民是立國之本、社稷之基,執政為民、立黨為公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因此,幫助群眾應對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事關公平正義,是政府以人為本、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職責,更是黨踐行“一切為了群眾”的重要體現。
織密織好社會保障安全網,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無需贅言,關鍵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將計劃落到實處,讓老百姓得到實利,確保社會保障工作收到實效。
一是要制定出符合社會實際,滿足老百姓需求的制度措施。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制定出的政策制度既要體現“一視同仁”的公平性,又要照顧“發展不均”的區域差異——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困難劃定相應的救助額度;對于政府福利組織或者民間公益團體覆蓋較少的區域投入更多的幫助;對于地方財政困難,社會救助體系不完善的區域,中央財政應適度傾斜……總之,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盡力保障救助對象得到應有的援助。
二是要完善相應的監管機制,確保救助措施到位,款項到賬。我國人口眾多,人均生活水平不高,需要救助的群眾為數眾多,涉及的金額十分巨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很難避免見利忘義之徒侵吞、挪用救濟款,使得相應的救援措施無法跟進。不僅導致百姓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還嚴重影響了政府和干部的形象。老百姓的“救命錢”被侵吞極易引發輿論嘩然,引發民怨、民憤,造成階級對立,社會的安定、團結遭到破壞。
三是要將“臨時性”救援向“長期性”救助過度。針對不同的救援對象和救援原因,要在經濟援助的基礎上拓寬援助渠道、創新援助方式,加強社會救援力度,鼓勵當事人員積極自救——由單一政府救濟向社會合力救助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覆蓋范圍廣、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強、救援形式多種多樣的長效援助體系,逐漸減少臨時性、突發性的“救急”,建立針對性、應對性強的“救難”式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