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樂至縣童家鎮雙祠村看到,一片水草豐美的新農村景色,曾經干涸的落后村,因水致富,由水變美。近年來,樂至縣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狠抓農田水利項目建設,不斷鞏固樂至縣農業基礎。(9月10日《資陽日報》)
干旱無情人有情。干旱頻發一直是樂至老鄉的心病,樂至縣黨委、政府敢于沉得下去,為民務實,狠抓組織建設、資金投入、規劃落實三大任務,積極組織動員群眾,掀起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中心、中小河流整治、農村人口飲水、節水改造、中低產田土改造、水土保持和一線水利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
小農水得益于中央財政支持,政府業績需用事實說話。去冬以來,運用“村民自治,民辦公助”、“一事一議”方式,樂至縣強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據樂至縣水務局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底,天池、放生、龍門3個鄉鎮19個村實施2013年度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已全面完成,新建渠道43.65公里,整治渠道28.42公里,整治山坪塘95口,新建蓄水池367口,解了旱區人民的燃眉之急。樂至縣今年已累計完成農田水利建設總投資1.28億元,建設各類水利工程3100多處。
小農水改變大民生。通過小農水項目建設,有效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困難,改善了項目區水利基礎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給群眾帶去了真真切切的實惠。旱區不再旱,村民不再愁。農田水利建設為樂至糧食安全、防洪安全、飲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農水成為村民致富的活水源頭。水利建設的顯著成效,就是讓村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以前我們雙祠村是干旱出了名的,現在小農水搞得好,我們就敢規模種植了。”在綠油油的葡萄架下,種植了5畝優質品種葡萄的雙祠村村民劉長玉笑著對記者說。據雙祠村村支書丁念輝介紹,不再干涸的雙祠村,如今產業結構調整搞得有聲有色。在蔬菜大棚內,一畦畦綠油油的芹菜、黃瓜、豆角長勢喜人,菜地內一條條細小的橡膠管道如蜘蛛網般縱橫交錯,滴滴清水順著管道緩緩流出,滋潤著每一株菜苗,更滋潤著群眾的心靈。
自然災害、或者制度的某些缺陷,都是阻礙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因素。各級黨委、政府機關需要敢于沉得下去,才會有各種為民務實的創新舉措。樂至縣黨委、政府敢于作為,才會有所作為,才會為群眾帶來滋潤幸福的活頭源水,這樣的創新舉措值得群眾真心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