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相關報道】河北一縣超百家農民合作社被曝公開吸儲:資金去向成謎
“正信出事之前,已經聽到鄰縣專業合作社老板跑路的消息,但還是沒來得及把錢取出來,沒想到這么快就波及到我們這里了。”至今回想起來,河北館陶縣房寨鎮伴導村村民王永波后悔不已。
早在2010年下半年,他就將自己的4萬元養老錢存進了館陶縣正信農副產品購銷服務合作社。合作社承諾的高額利息,讓他甚至感到“養老有了著落”。與王永波同村,有100多戶都是正信合作社的社員。5月中旬,傳出正信合作社老板失聯的消息,王永波他們也都成為合作社事件的受害者,數量占全村人數的1/3還多。
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出事的消息越來越多,與王永波有著相同遭遇的人員數量也在同步增加。《民生周刊》記者實地調查了解,邯鄲市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上千家,出事的合作社數量及受害群眾數量不在少數,但具體數字目前尚難估計。
年利率超24%
“沒什么門檻,只要交100元入股,就可以成為合作社成員。”王永波指著正信合作社散發的材料告訴記者,社員可享受優惠利率,享受年末的分紅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
所謂“優惠利率”,按照他的理解,即存款的高利率。“利率逐年在漲,從開始時14.4%的年利率,到后來的18%。”
不過,和縣里其他專業合作社相比,這并不算高。“有些小合作社可以給出更高的利率,年利率超過24%。”他說。
除了高利率的誘惑,王永波加入專業合作社的另一個原因是,“存取款方便”。
他告訴記者,一是自己家離鎮上的銀行較遠,平時存取款很不方便;二是普通農民文化程度低,對銀行業務辦理手續接受有難度;三是農村觀念相對保守,普遍存在不露富的心態,存取款涉及個人隱私,不愿讓別人代勞。
與王永波不同,劉高峰加入專業合作社則是為了解決“貸款難”問題。“利用這個平臺,貸款比較方便。”他說,農民合作社之所以能夠成長起來,就是鉆了這個空子。
除了經營著一家超市,劉高峰每逢夏秋收獲季節會從事小麥、玉米等農產品[-1.23%資金研報]收購生意。對他而言,最頭疼的事就是貸款。
“銀行借貸太難,除了物資抵押,還要找一位吃財政飯的公務員做擔保。”他抱怨道,即便成功了,繁雜的審批程序最快也要等上一兩個月。“商機不等人,這么長時間生意早就黃了。”
不僅自己成了正信合作社的社員,劉高峰還鼓動幾位親戚存進合作社60多萬元,但是,他并不承認自己是合作社的代辦員。
房寨鎮七八公里之外的伴導村,距離館陶縣城十幾里,共1100多個村民。村民中有幾十戶種植蘋果、梨等果樹,幾十戶養雞為主。“雖然村子不算大,但比周邊的村都富裕,多數村民都有一定的存款。”王永波說。為了吸收存款,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觸角伸到這里。所謂觸角,就是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代辦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