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西河池市環江縣大安鄉環界村村民覃亞林在其“紅心香柚立體養殖示范基地”。 黃艷梅 攝
中新網河池8月4日電(記者 楊志雄 黃艷梅)看著眼前50多畝紅心香柚長勢良好,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安鄉環界村后隨屯村民覃亞林對自己回鄉創業的選擇充滿信心,“明年就能掛果,我相信會有好收成。”
覃亞林所在的大安鄉是廣西首個實施“整鄉推進”開發扶貧新模式的示范區。得益于各類扶貧政策,只有初中文化的覃亞林放棄5年多的廣東打工生活,在家鄉創建了一個“紅心香柚立體養殖示范基地”。
他向中新網記者介紹,除了種植香柚,他林下套種了大肉姜、黃豆、花生、紅薯等“短、平、快”矮桿作物。他還計劃擴建水柜、魚塘和豬、雞、鴨養殖,預計三年后年創產值10萬元人民幣。
在覃亞林的帶動下,后隨屯全屯29戶共種植紅心香柚276畝。覃亞林率先在屯里建立紅心柚種植協會,他被群眾推選為協會會長。“我們的目標是連片開發,發展到500畝左右,讓村民都能實現增收和可持續發展。”
革命老區河池市是廣西扶貧攻堅的重點和主戰場。2012年4月,廣西以河池市環江縣大安鄉為試點,首次探索“整鄉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這一模式以鄉為單元統一規劃,將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易地安置等統籌整體推進,將一舉解決上萬貧困人口脫貧問題。
走進大安鄉可愛新村,45棟“小洋樓”整齊規劃,每棟居住兩戶人家,每戶兩層半,面積190平方米。村里還正在規劃建設文化活動中心、游泳池、籃球場、戲臺等休閑娛樂場所。
村民譚福勇今年春節喬遷新居,他稱這樣的生活此前想都不敢想。據他介紹,可愛村是大安鄉最貧窮的村,140戶人家分散在大石山區,依靠種玉米、紅薯維持生活,人均收入2000多元,面臨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致富難等“九難”問題。
自2013年9月可愛村整體搬遷項目實施以來,全村90戶搬至離鄉政府只有3公里的可愛新村“有土安置”,另外50戶搬遷到縣城周邊進行“無土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