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擠泡泡”,三大阻力值得警惕
樓市總體回調,但記者調查發現,三大不確定因素仍需警惕。
警惕地方借“分類指導”之機救市。7月10日起,濟南限購政策全面放開;房價幾可比肩一線城市的廈門也傳出松綁消息。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玨林說:“濟南全面放開限購勢頭過猛、動作太大,中央授權地方調控不意味著‘放水’。要警惕以調整之名渾水摸魚、突破政策底線。”
一線樓市仍“局部過熱”。近期,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多個單價超5萬元的“天價盤”集中入市。此外,土地面粉貴過面包的情況仍在一線城市上演。業內人士擔憂,隨著三四線城市風險不斷增加,房企為趨避風險將重回一線城市“避風港”拿地,需警惕加劇后市隱患。
警惕開發商資金鏈緊張施壓房貸“開閘”。房價下行趨勢漸顯、購房者觀望情緒加重、商品房庫存高企,開發商對信貸開閘的呼聲也逐漸升高。多位專家指出,樓市后市會不會反彈,最關鍵因素就是信貸政策是否放松。
王玨林指出,樓市調整過程中,要防止個別地方政府夸大困難程度、房地產公司過分強調行業困難,將個別案例和區域的問題擴大化。應保持政策定力,堅決遏制投資投機行為、保護剛需,避免“用錯藥”“過猛用藥”導致房地產業走上回頭路。
從“政策市”到“市場市”,長效機制不能失約難產
“樓市進入調整期,同時也是完善各項政策的窗口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說,“從長遠看,要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不暴漲暴跌,必須切實推進土地、財稅、金融體制的改革,以及與房地產市場運行相配套的地產稅制改革。”
一是改革金融體系建立長效機制。“房地產市場冷熱關鍵在金融。”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認為,必須防止過高的金融杠桿形成房地產泡沫。當前還要繼續執行差別化的信貸政策。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增加有效供給。陳晟認為,房地產市場最終仍取決于供求關系,應積極調整結構,適度降低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指標,增加住房用地指標平抑房價。同時試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增加土地的長期供應。“地方政府壟斷土地市場是導致地價房價越來越高的重要原因。”顧云昌說,土地制度改革對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三是推進房地產稅的立法。秦虹建議盡快推進住房信息聯網和不動產登記制度工作,在此基礎上推進房地產稅。顧云昌建議,通過加快房地產稅立法,調整改革房地產業稅收體系,增加持有環節的稅收比重,降低交易環節的稅收,理順開發環節的稅費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