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18個廳局集體公開了2013年的“三公”明細。大河報記者查閱“細賬”后發現,2013年,18廳局三公“經費”普降;在嚴控新購公車的背景下,公車運行維護費仍是河南“三公”最大的開支。(2014年09月23日 來源:人民網)
眾所周知,車輪上的浪費和腐敗,是長期廣為大眾詬病的“瘡疤”。 在經過多年準備后,中央推出改革方案啟動新一輪車改,改革的手術刀正式斬向公車頑疾。河南省已公車改革“試水”多年,重點解決超編制、超標準配備使用公務用車,違反規定換車借車租車、攤派款項購車等突出問題,取得了一些實效。由此觀之,公眾對推進公車改革呼聲很高,此次車改更沒有理由讓公眾失望。筆者認為,縮減“三公”,必須劍指公車費“大頭”。
自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出臺之后,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其中《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對縮減三公經費作出了明確規范,要求“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改革公務用車制度”。如今,各地提出壓縮三公經費預算支出的具體比例指標,尤其是有的省份壓縮比例超過10%,甚至達到了30%,令人欣慰。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在規范三公消費的各種規章制度尚不健全的階段,指標控制是最簡便易行的手段。同時,若單靠“指標控”來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其科學性也值得商榷。
毋庸置疑,龐大的公務用車不僅造成巨大財政浪費,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公車私用現象不斷損害著黨政機關的形象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豪華公車滿足了一些領導干部的享樂欲望,也強化了他們的特權意識,使他們與群眾漸行漸遠。正是如此,此次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也成為黨政機關貫徹落實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一項重要措施。公車改革方案實施后,可望較為明顯地減少財政支出中的相關開支,明顯降低公車使用的行政成本,最直接的就是減少今后在車輛購置、運營方面的經費開支,包括與公車相關的司勤人員薪酬開支。
其實,三公經費縮減多少才合理?這個問題在三公行為規制和改革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準確的答案。公車運行維護費為啥恁高?答案讓人意外,正如大河報記者發現,在河南省各廳局嚴控新購車輛、公車購置費壓縮的背景下,公車運行維護費仍是“三公”支出“大頭”,占比最少的超過一半,最多的過九成。公車運行維護費主要包括燃料費、維修費、過路過橋費、保險費等支出。對比廣東、北京等地發現,與業務職能有關,公安系統的公車運行維護費普遍在“三公”中高居不下。
總之,縮減“三公”,必須劍指公車費“大頭”不手軟。公車改革是自上而下、統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體的阻撓和“變通”,確保各項方針政策落實,就要將政府行為完全納入制度的籠子,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司法機關更要通力合作。同時,還必須以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礙,推動改革走向成功。(文/陳小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