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9時,首趟高速動車組列車從南昌西客站駛出,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正式開通運營,江西結束在中部六省高鐵“繞著走”的歷史。(9月17日《楚天金報》)
秋收起義、南昌起義,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里程碑。而長沙、南昌兩地的紅色文化旅游,也是公眾欣欣然前往的原因之一。
隨著交通的四通八達,高鐵在全國各地的普及應用,中部六省里的江西,卻因高鐵“繞著走”的歷史,令人感慨之余,更添出行諸多不便。如今,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的正式開通運營,長沙至南昌由普速火車的3.5-5小時,到現(xiàn)在的1.5小時,令“繞著走”成為過去時。
既然已經(jīng)是過去時,那我們更應著眼當下,放眼未來。高鐵開通帶來了什么?最直白的表達就是旅行時間縮短了。如何利用高鐵推動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筆者認為,讓高鐵成為紅色文化旅游的承載物,使之成為旅游出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未嘗不可。
一方面,在紅色旅游文化宣傳里,時間的概念將被放大。長沙至南昌的往返旅游,從以前普遍需要兩天的時間到一日游,對于時間節(jié)奏越來越緊的人們來說,節(jié)約時間以大飽眼福,感受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這是值得宣傳的一大特點。另一方面,在高鐵上布置一些紅色文化的元素,讓乘客更多的感受紅色文化,為旅游參觀進一步奠定基礎,既能豐富見識,又能增加對前去紅色革命勝地游覽的向往,想必也是極好的。
另外,旅游和交通都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紅色旅游和高鐵聯(lián)姻,造就了最好的跨文化傳播。可以想象,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為了感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初衷都是一樣的,于是紅色文化旅游也就能夠迎合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理需要。比如,在青少年群體中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很多課本之外的東西能夠在旅游過程中得到補充;對中老年群體來說,旅游過程中引發(fā)對歷史的追尋和重溫,也能進一步翻新歷史的沉淀。
如此一舉多得,也就不期然間達到共贏的效果。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的開通是好事,必然值得慶賀。但是,如何將紅色文化旅游融入現(xiàn)時代的交通格局,讓高鐵成為公眾出行的首選,讓高鐵承載更多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內(nèi)涵,進而帶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文/何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