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預算法的決定兩天后,9月2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完善預算管理、促進財政收支規范透明的相關意見。李克強說,不光是中央部門、國務院各部門以及各級政府部門,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全部都要公開預算。(鳳凰網)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強調的就是在開展相關工作、進行相關事項之前,進行預先評估、調查、測算的重要性。以財政預算的本質意義而言,作為政府機關制定一個財政年度內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規范和安排財政活動,不僅直接體現著政府的政策意向還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運作的好壞,因而必須預先做出周密的計劃和規劃。
而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的推行、隨著黨和國家人民對貪污腐敗打擊力度的加強、隨著打造服務型、節約型政府機關要求的深入,財政預算的重要意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其最初的目的,更彰顯出黨中央加強行政管理、增強民生建設、推廣民主參與,擴大社會監督的決心和魄力。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公開政府機構的財政預算不僅能高效的利用財政資金,更能一對地方政府機關的財政預算進行嚴格審計,減少其肆意浪費的可能;二是通過財政預算的審批,把握各機關的行政動向;三是加強了政府機關財政使用的透明度,保障了民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四是有效的杜絕了公職人員挪用、侵吞公款,中飽私囊的可能;五是通過地方機關自行開展財政預算,完善其行政職能,強化其行政管理。
因此,在全國各地方的大小行政機關實行財政預算公開化,對國家而言益處在于強化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于地方機關而言益處在于進行自我“凈化”,取締、清理、整頓了各色各樣的“私房錢”,強化了黨員建設和機關管理,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勒緊了債務風險的“韁繩”;對于社會民眾而言益處則是提升了財政資金對于民生建設投入所占的可能,避免了財稅被肆用、亂用、濫用、減輕了政府機關對市場額外的“負擔”。
正是由于財政預算公開對于行政管理和市場經濟的重要性,政府更應當完善相應的制度,加強監管職責,真正將此措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并以此推動行政管理的公開、公平、公正,讓國家、社會、民眾享到實益。(文/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