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安徽駐臺州商會投資約2000萬元購置的52輛嶄新校車,原本計劃在溫嶺成立一家校車公司,以解決民工子弟學校學生接送難題,但卻被“撂荒”在村里近一年淪為公廁。針對此事,溫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今日發布說明稱,該公司所購的52輛車沒有取得相關許可,不是校車。(8月28日人民網)
對此,網友們直呼“太可惜!太浪費!”。而對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商會和教育部門卻各執一詞。那么,52輛新車為何撂荒成“公廁”?究竟是商會盲目投資,還是教育部門不作為?
筆者認為,首先商會難辭其咎。按理說,如此大規模的項目,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在做好詳細的投資分析后才能投資。怎能想當然的認為政府理應支持,便不等證件辦齊就先買好車等呢。2000萬元的投資豈是兒戲?而且,據報道,早在去年8月份,這批車輛購買之前,教育局就已經明確告知對方:校車公司不可行。為何明知不可為卻為之,讓人不禁懷疑,莫非背后有貓膩。當然,這都只是猜測。
此外,教育部門也有責任。即便是商會擅自購買的這52輛車,但既然事情已經發生,車輛已經購買,教育部門是否應該采取補救措施,幫助商會妥善解決,而不能視而不見。正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在目前我國校車總體上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在貧困地區校車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為何讓這么多新車“撂荒”農村近一年,最后居然淪為公廁。如此浪費資源,真是可悲,可嘆,又可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車撂荒成“公廁”是懶政思維在作怪。
筆者認為,事已至此,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問題。無論用哪種方法,讓這些“撂荒”的車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是當務之急。(網友:我愛櫻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