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舊 糕點店精工細作 家庭自制樂趣多
在收集月餅模具過程中,李紹亭注意收集與月餅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在古代,月餅沒有奢侈的包裝、復雜的口味,古代月餅講究的就是個文化,這種文化從月餅模具的形狀和圖案上可見一斑。中秋佳節,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動手做月餅,團圓的氛圍和動手做月餅的快樂交織在一起”。
劉紹庭介紹,民國年間到解放初,聊城出現過很多有名的糕點鋪。每年中秋臨近之際,這些糕點鋪都忙著制作大量月餅應市,市民自己動手做月餅的就少了。
“過去,知名糕點鋪都是嚴格遵守工藝程序,精工細作,毫不馬虎。那時對月餅質量的要求是,外形完整、豐滿,表面不鼓,不露餡,無焦斑,不破裂。色澤均勻有光澤,餡料考究,軟硬適中,表皮和餡料均無雜質。”
“‘毓興和’糕點鋪制作棗泥月餅時,對棗泥就有很高的要求,買棗時要選肉肥、無疤、無蟲蛀的大紅圓棗,煮熟后,過篩子,把皮核去掉,加入適量白糖,用優質香油炒,需要翻動幾個小時。出鍋后,要達到色黑如漆,光亮如油,不粘手,吃到口里,甜軟適口,棗香濃郁。為了保證月餅質量,該店每年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準備輔料。”
劉紹亭介紹,這些月餅模子不僅承載著中華節日文化和民俗文化,也體現出東昌府木板雕刻的技藝。不同年代的月餅模子,花樣之繁多,雕刻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流傳下來的月餅模越來越少,那些木質好、雕刻精美的月餅模也變得具有收藏價值。他打算把收藏的模具編書成冊,讓節日文化和東昌府木板雕刻工藝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