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配置偏好逐漸理性化、多元化。根據相關統計,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住房總資產為92.3萬億元,家庭金融資產為37萬億元,住房與金融資產的比值為2.49。簡單的講就是平均我國老百姓用于買房子的錢是存在銀行的錢的2.5倍。理論上講,如果金融市場規模大且效率高,會吸引家庭將更多資產投向金融市場,住房資產配比將會降低,特別是當股票市場規模較大時,權益類投資將會更多地直接或間接通過股票配置。實際情況是我國家庭金融資產近三分之二只能通過銀行儲蓄存款進行配置,收益率偏低。這種家庭資產狀況反映在居民資產配置偏好上,一是“投資”房產,以房產的升值預期平衡通脹預期;二是不少家庭購買了多套住房,實際上是透支了未來的住房需求。但是隨著近年銀行理財、私募基金、保險投資等多種金融產品的發展,金融市場規模日益擴大,非股票類投資渠道的多元化,促進了城鎮居民家庭資產配置的多元化。
最后,現在我國商品住宅市場的現狀是商品住宅的供給大于商品住宅的需求。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兑巹潯芬笤?020年前給1億已定居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其中一條重要保證措施就是保障房覆蓋率由2012年的12.5%上升至2020年的23%。這意味著未來7年需滿足9000萬人,3000萬套保障房。2014年政府計劃完成480萬套保障房,未來幾年每年要推出500萬套保障房。國家民生工程的保障房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我國城市對商品住宅的“剛性需求”。這是其一。其二,從城鎮人口增長情況看,城鎮住房的供給大于人口增長的住房需求。最近十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每年增加約2000萬人,但其中1700多萬是由于行政區劃的變更或農民工進城而增加的人口,這些人口的增加對城鎮住房的需求影響甚微。真正對城鎮住房市場有影響的是城鎮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這部分人口每年增長約220萬,新增加100萬套住房需求;另外,城鎮住房的更新改造或改善性需求每年約400萬套。因此,城鎮每年的實際新增住房需求約500萬套,而2013年我國城鎮住房供給是1300萬套,住房供給遠大于住房需求。
房地產建設遠比房價對中國經濟重要。房地產業持續下滑將對房地產相關產業鏈的鋼鐵、水泥、建材、工程機械以及建筑、物流等行業帶來不利影響,從而拖累經濟增長。樓市救還是不救關系房地產的“過熱”與“發展”。多年來我國房地產調控的思路是增加供給抑制需求;未來我們可能應該調整為“刺激需求,減少供給”,以保證房地產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藍洋金融集團副總裁 彭子商
(原標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