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BP英國石油公司發布了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其中一組數據引人關注:2013年,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有所下降,占比為67.5%,創歷史新低。這是否表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效果顯現?這種趨勢能否持續?下一步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又是如何
下降趨勢與經濟形勢相關
根據BP英國石油公司報告,2013年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占全球消費量的22.4%。但另一組數據表明,中國的能源結構正在持續改進。
數據顯示,2013年,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有所下降,占比為67.5%,創歷史新低;石油占比位居第二,為17.8%,是1991年以來的最低值;而天然氣消費則大幅增長10.8%,增幅居世界首位。
眾所周知,由于我國“富煤貧油”,煤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據中國工程院數據顯示,我國煤炭灰分小于10%的僅占15%至20%,硫大于1%的原煤占比33%。灰分高造成我國煤炭利用率低,高硫則會加劇燃煤污染。因此,調整能源結構,降低煤炭消費占比,成為我國能源行業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
“此次煤炭比重下降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我國能源結構自身優化,還有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指出,“早在2002年,因經濟下行影響,我國煤炭消費占比就曾經達到過67.8%,但很快沒兩年就恢復到70%以上。也就是說煤炭占比與當前經濟形勢相關聯,但影響有多少,還要持續觀察。”
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斯托弗·魯爾則認為,雖然有經濟下行的影響,但2013年底煤炭消費占比下降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經濟結構改善促成的。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能源消費量的放緩是在GDP增長比較穩定的背景下出現的。這表明,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不斷改善。”斯托弗·魯爾說,“2013年我們看到在中國的GDP貢獻里面,服務業的GDP占比首次超過了工業部門,工業活動的增長放緩對于煤炭消耗量的需求也會減少,這應該是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