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黑龍江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堅持黨員干部帶好頭、面向全民抓落實,抓好結合融入,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2014年7月18日《人民網》)
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至樂莫若行善”,“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都說明古人對“人心向善”的推崇。善的本質是“心中有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惡之別,重在內心的不同。一心為他人著想是善,只重自己自私自利是惡。心懷崇德向善是做為中華兒女的本份。
可是,在物質文明不斷壯大的今天,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空虛,為他人著想,將他人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的人也越來越少,社會常常可見的是操守不嚴、品行不端、急功近利、背信棄義、道德淪喪、誠信缺失的劣行,這正是制約人格完善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體現。這直接導致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極度缺乏;對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置若罔聞;對他人的事情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
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傳播和教化,才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尤其是社會改革和轉型期,更需要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質,幫助人們克服心理焦慮、減輕精神負荷、凝聚建設性正能量,為改革和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軟環境。只有心存善念,常懷愛心、善心、慈悲心,不斷加強學習,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激發工作熱情、迸發創新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為他人、為社會做實事、辦好事,那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崇德向尚的精神才能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