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群眾路線,必須疏解群眾心中的“堵”。干部要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深入到群眾中去,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抓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最盼望的事情做起,不斷疏通群眾心中的“堵”,解開群眾心中的“結”,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6月26日人民日報)
就在我們身邊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王勝于海河畢世祥文朝榮和距離我們看似遙遠的焦裕祿、楊善洲為什么值得當今干部學習,為什么他們可以得到群眾的支持與愛戴。
就其由來,無非是他們既是干部又不是干部。不是干部,是指他們沒有干部的架子;是干部指的是他們從不曾忘記自己作為干部的職責與責使命。總而言之,好干部就是要沒有架子,卻能挑起擔子的干部。
沒有架子就需要干部與民同樂,跟百姓打成一片。要想與群眾心的距離近些,那么干部與群眾的實際距離就必須先近些。為此,干部必須轉變機關化,必須要走出辦公樓,走進田間土頭,放下身段,與百姓親切交談,了解群眾疾苦和實際困難,充分履行自己的職權將問題解決在一線,將矛盾化解在一線。
挑起擔子就需要干部遇事要迎難而上,而非做老好人,遇事繞著走。基層的職責是落實,假如在落實上變了樣,那么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終究解決不了。許多基層干部工作幾十年,存在工作中和稀泥的現象,打政策擦邊球,誰不好惹就給誰好處,長此以往群眾怨氣將會越來越大,干群關系將會進一步惡化。
做新時代的干部,就是要放下架子,挑起擔子,迎難而上,體現自身價值,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