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只打了一個電話,醫療救助款這么快就拿到了。”日前,麗水市云和縣元和街道竹坑村村民毛水梅為街道干部的工作效率豎起了大拇指。(7月4日 新華網浙江頻道)
今年,為了提高群眾對街道工作的滿意度,增強干部“為民辦事”的責任意識,元和街道推出了干部“首問負責制”,要求接待群眾的首問責任人對群眾申請和詢問的事項,屬于本人職責范圍內的,按照一次性告知和限時辦結等制度予以辦理;不屬于本人職責范圍內,應負責引導或幫助聯系,讓群眾知曉辦理環節程序。筆者認為,“首問負責制”的有效實施,對拒絕干部隊伍的“慵懶散”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長期以來,干部隊伍存在的“慵懶散”等行為嚴重影響了黨員干部在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群眾批評一些干部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這些干部沒有一顆為民服務的公仆情懷,沒有一顆干事創業的熱情,對群眾的事情也是能拖就拖,能不做就堅決不做。群眾對此是很有意見,各級黨委采取措施,整治這些干部的“慵懶散”作風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
在各地整治干部“慵懶散”作風的措施中,個人認為“首問負責制”可能是一個好措施,由于“首問負責制”規定,誰接待群眾,誰就對這件事負責,誰就是處理這件事的第一責任人,這就讓群眾的困難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是解決者,誰也不是“局外人”,誰也別想置身事外,這對避免一些干部以“不知道”、“不清楚”、“不歸我管”等借口,對群眾的問題敷衍塞責,不理不問不上心,傷害群眾的做法發生。
對干部實行“首問負責制”,確保了群眾的每一個問題都有了著落,避免了黨員干部遇到麻煩“梭邊邊”的行為發生,這對治理干部“慵懶散”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