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環境的日趨嚴峻,讓不少“黃金十年”跨界撿錢、原本只想“分一杯羹”的外行企業陷入資金危機,房地產業務出現虧損,甩掉“房地產包袱”成為越來越多公司的共同選擇。(時代周刊,9月28日)
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陷入了重重困難,很多大型的綜合型企業都紛紛選擇放棄房產。李嘉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先后放棄了北京、上海等看似高回報的房產市場。也有很多公司是靠房產起家,到現在也沒有把公司的房產收益占比降低,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公司還是把房產收益作為公司的主要經濟收益。這種情況也就出現了想改革也無從下手的局面。
但是筆者確認為,現在的房產公司,卻可以有“第二春”出現。但是,首先就是那些房地產大亨們必須放下身價,有從頭再來的決心和勇氣。這是因為單純的從房地產來說的話,在一線城市的房產,現在確實已經是一塊燙手山芋,甚至說已經是夕陽產業也不為過,不過并不是一點的轉機也沒有。一線城市有著無與倫比的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而現如今的很多新興產業依靠的不再是勞動力的是否密集,也不是占地面積是否廣闊,而是科技是不是足夠的發達。所以這些產業也必將研發核心建設在科技優勢比較發達的一線城市。所以,一線城市的房產還是有重新回暖的可能,再加上國家放寬二胎政策,這就更加有助于房產的二次發力。
不過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緩慢,這也是因為研制資金不足,而房地產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資金雄厚,這剛好可以彌補這些新興產業的的不足之處。所以,房產公司現在投資一些新興產業的研發很是有前途,可以有效加快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而且房產公司還具有其他公司所不具備的優勢,就是可以根據自身多年累積下來的房產經驗,給職工更加舒適的辦公環境和休息環境。房產公司甚至可以效仿一些汽車公司,給予正式員工一些福利,比如買房補貼或者是買房折扣等,當然這都是限制在自己的公司內部環境下的。而這些也可以更有效地吸引一些研發人才和生產制造人才。至于國家新興產業,這主要還是看國家政策和大的國際環境,現如今環保之聲日益壯大,因此也興起了“環保產業”,而“環保產業”又分為很多種,房產公司也是分為大中小不等,各個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
以上這些可以很有效果的提高房產公司的現行效益,也可以促進房產公司的改革,但是并不能有效的遏制房價,有句話說的好,叫做“薄利多銷”,但是現在很多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不只是因為房產商的要價高,也是因為房產制造過程中的造價過高,政府土地出售有自己的一套規程,改變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在房產建設中,降低工人工資又不仁道,非君子所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并且降低勞動力的雇傭,而研發建筑機器人,進而實現自動化房產建設就是一條很好的路。
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短提高,隨之出現了很多人喜歡訂做一些東西,而房產公司也可以根據不同人的需求,進行訂制服務,當自動化的房產建設成為主流的時候,想必很多人就會對私人手工訂制趕上興趣,就像汽車產業一樣。
以上幾點,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其實房地產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只是有很多人太墨守成規,不愿去創新;也有一些人是發展起來之后就想過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再去拼搏。而這些都是房產公司到如今走進死胡同的原因。所以筆者認為,房產公司并不是走向末路,而是人們太熱衷于安逸,不遠再去拼搏和努力。
(文/趙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