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國家網球中心蓮花球場,北京市首批自住房中簽者正式簽署了購房合同。 實習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訊(記者 耿諾)翻到第12頁,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翻到設計圖紙頁,再簽一遍……“哪天也沒簽過這么多名字。”昨天,合上四本幾十頁的合同,購房人沈女士甩甩手腕,喃喃地說。
她所簽訂的,是本市首個自住型商品房項目金隅匯星苑(樓盤資料)購房合同中的一份。一早兒來到位于北五環內的簽約現場,簽完合同后,她發現還有公積金貸款和商業貸款代辦需要簽字授權。這位已經在北京奮斗了10多年的市民,成為本市第一批在法律意義上有了自住房的幸運兒中的一名。
自住房最近成了房地產市場上的熱詞。市住建委2013年10月22日發布,2013年北京將推出2萬套自住房,2014年計劃推出5萬套左右。此類住房價格比周邊商品住房低30%左右,面向全市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購買此類住房后5年內不得上市,5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繳財政。
沈女士從市住建委一發布相關政策,就開始琢磨著是否能買上自住房實現住房夢。2006年本科畢業后,她和丈夫本來決定買房,但當時沒首付,也背不起貸款。等到2010年能承受每平方米單價2萬元左右的房子時,她發現工作單位附近的房價已經遠遠高于能承受的價格。
“我自己又暈車,當年本來想買房山的一個商品房,一想到暈車就放棄了。”當時房山的軌道交通線路還不密集,沈女士一耽擱,又是3年。
這3年里,沈女士有了孩子,對房子的渴望也日益強烈,自住房的提出,讓她的住房夢變得更現實更近了。
“新房雖然在東邊,但從小區出來走15分鐘,有地鐵6號線直達工作單位。”沈女士說。
金隅匯星苑小區共計有1882套自住房房源。從選房到簽約期間,這個自住房項目還有90余人退房,加上此前未選中的3套,共計還有約100套房源未選。對于這些房源的處理結果,金隅嘉業方面相關負責人說,計劃將再等一段時間安排下一輪選房,時間大約為8月底以后。
“為什么同一個項目選房時間相隔這么久?”近日,有市民在網上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但對此,開發商方面稱,目前已經確定的1700多戶排在中簽序列前方的中簽家庭中,還有約100人的購房資格尚未審回;只有等到這100人的資格審回之后,再次統計有多少人可能因為審核未過而退房,才能再次組織選房。
那么這100套房源將如何選房、如何簽約,是否需要重新搖號?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和市住建委溝通的結果為,等第一輪選房人完成簽約之后,開發商將統計出總的剩余房源套數,再針對1300多戶未選房的遞補家庭,在公證機構的監督下,統一組織一次選房,選房時間預計將在8月底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