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一樣,這次的調控新政又被冠以“史上最嚴”的稱號。但有細心人士發(fā)現(xiàn),“史上最嚴”的調控政策,依然十分玄妙:新房可能更好賣,地價有望再攀升,稅收鐵定要增長,但房價卻未必降得下來。也有不少地方政府給出了“房價增幅不能超收入增幅”的目標,但這種目標的潛臺詞,卻更像是在暗示房價一定會漲,甚至給出了可供參照的“增幅坐標”。
房價“十年九調”,每有新政露臉,總會引發(fā)好一陣議論。而如果把視線拉得更長些,回頭看看這些年的那些房子的事,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房”還是“事”,都已變得面目全非。這些年里,太多人被房子的事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因此改變了對生活的態(tài)度與生存狀態(tài):沒房的,焦慮;有房的,想再多買幾套;有幾套房的,擔心房產稅;有幾十套房的,害怕住房信息聯(lián)網(wǎng)和官員財產公開……
這些年,人們熱衷于談論房子的事。成天問人家買房沒有、面積多大的,基本上是踩準了點兒出手的;成天愁眉苦臉,基本上是揣著一大堆正瘋狂貶值的現(xiàn)金還未出手的;成天義憤填膺地高呼房價要崩盤的,基本上是賣房炒股的……
這些年,幾乎每一次樓市調控之前,都是房價飆升,“民憤”極大,緊接著,便是“順應民意”的調控政策出臺,政策的核心,則圈定在一個“稅”字。一開始,大家還為這樣的“雷厲風行”叫好,但時間長了,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房價不但沒降,反而成倍地上漲,而民間的抱怨和不滿,則成了收稅的最好理由,以至于有網(wǎng)友吐槽,“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都盼著有人主持公道,結果主持公道的真來了,先賞兩人各一耳光,然后把兩人的口袋都掏空,揚長而去。你還不能說人家沒作為,但作為的結果比痛快打一架更糟”。
這些年,人們先是罵開發(fā)商,繼而將目光轉向炒房者,現(xiàn)在則大致明白房價上漲同土地財政、貨幣超發(fā)等也有密切關系。但盡管思路越來越清晰,政策卻始終只是圍繞著一個“稅”字打轉,一輪接著一輪的調控下來,讓不少人產生“你稅了我,卻一笑而過”的感覺。
這些年,有房的說自己賺了,炒房的笑了;炒房的說自己賺了,開發(fā)商笑了;開發(fā)商說自己賺了,稅務局笑了——有詩為證: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些年,樓市更像是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神奇工具。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買房”跟“愛國”畫上了等號,彼時政府、媒體齊上陣,號召大家買房。事實表明,當時出手愛國的都賺了。此后房價暴漲,“買房”又跟“投機”畫上了約等號,同樣是政府、媒體齊上陣,呼吁給樓市降溫。但事實亦表明,沒出手的都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