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保監會日前出臺的指導意見,2014年7月1日起,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開展試點。保險版的“以房養老”向我們走來了。
不需要費太多口舌就能講明白,“以房養老”是社保體系里錦上添花的角色:在既有養老福利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盤活房子的存量,換來養老金的增量。試點“以房養老”,為的是鼓勵老年人提前消費、提高生活質量,并不是要將政府提供基本養老的責任推向市場。打個比方,“以房養老”與基本養老保險的關系,如飯后甜點和正餐。
但即使澄清了種種疑問,這個新生事物依然遭遇冷場。據上海民政部門調查,90%以上的老人表示還是要將房產留給子孫;即便是產品設計所力爭的失獨者和丁克族,愿意作出該項選擇的也寥寥無幾。
很多人認為“以房養老”之所以難于推行,源于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既有關于房子的,也有關于養老的。不過,鑒于中國人生活中出現商品房和社會養老都不過是近30年的事情,這些“傳統觀念”其實是些現代觀念,只是在快速變動的現實面前來不及刷新。
年輕人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而中國社會老齡化的驟然到來,使幾乎所有人還沒弄清“時間都去哪兒了”,就被推著拽著走進了“未富先老”的窘境。養兒防老、單位養老的模式不靈了,與構建起足夠保障需要的時間相比,每個人變老的速度都太快太快。
“以房養老”這個本來針對小眾的產品,卻屢屢招致大眾的檢視和質疑,可以說體現了幾乎所有人群在養老問題上的焦慮:若有一天基本養老的主食不夠吃了,這片小曲奇是不是就得拿出來當正餐?
目前在我國養老保險體系里,基本養老保險依然獨木擎天。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沒有空賬運行的隱患,沒有贍養率不斷抬升的隱憂,基本養老的“廣覆蓋、保基本”,也難以滿足多數人“體面養老”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持續下降,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3%,而世行建議能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的養老金替代率應不低于70%。
在小品《不差錢》里有段關于世界觀的爭論。小沈陽說:“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沒了,錢沒花了”;趙本山說:“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著,錢沒了。”想想所謂“主動養老”、“投資養老”,無非是在“最痛苦”和“最最痛苦”之間權衡,找個與生命周期匹配的解決方案,“以房養老”不失為一種思路。
如果最終不得不靠房子來養老,一邊是保險公司在“精算”著房子的70年產權周期和你的“長壽風險”,一邊是你在擔憂著物價會不會暴漲、活多長才夠本,這恐怕是最不浪漫的事。
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養老保障體系,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這課題里都是冷靜的算計、艱難的規劃。也許你剛算清楚了“租房比買房劃算”,決心“無債一身輕”地瀟灑走一回,卻架不住天天被嚴肅問起“30年后,你拿什么養活自己”,終于開始糾結:“這房子到底是該買呢、買呢,還是買呢?” 齊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