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的倪女士無意中發現,自己的銀行卡每月都在被莫名扣錢。 一路“追查”下去,倪女士才得知,這每月“流走”的錢出自她給母親在中國電信辦理的老年手機話費捆綁業務。倪女士向本報反映,母親70多歲了,這手機就是偶爾打打電話,幾乎不怎么用,每月產生的170~270元不等的高額話費令她心有疑慮。咨詢電信客服后她得知,話費一部分出自互聯網使用費,這更讓倪女士哭笑不得,因為這老年手機連上網功能都沒有,而且房子空置沒有電腦,怎么會產生網絡流量?



江南時報記者 王夢然/文
銀行卡里的錢不知不覺被刷爆
南京的倪女士是中國電信[微博]的忠實用戶,從2008年開始,她便在電信辦理了一項名叫“我的e家”套餐業務。倪女士告訴記者,辦理該業務后每年交費1580元,她家可以享受每月400分鐘免費通話、ITV電視、固話和手機免費通話400分鐘等。
作為老用戶,倪女士一直對電信十分放心,綁定了一張銀行卡,每年自動從這卡里扣除套餐費。
“我從來沒多心,也一直沒去查過這張卡的流水賬,覺得電信的結算不會出錯的。”倪女士說,直到最近,她突然發現這張余額足有近3000元的銀行卡,在沒使用的情況下,竟被扣得透支了。
原來老年手機每月多出百余元通訊費
倪女士隨后從這張銀行卡明細中發現,是電信在逐月從中扣錢。“我從今年2月份左右就搬家了,原來的家里沒人住,也沒人使用電話、寬帶,怎么會平白多出這么多通訊費呢?”倪女士心存疑惑,在前日,前往電信營業廳查詢費用明細。結果發現,問題出在她2013年為母親辦理的老年手機話費綁定業務上。“一看明細才發現,從2013年開始,每月電信都從我卡里扣170元~270元不等的錢。”倪女士回憶,2013年2月左右電信通知她免費領取一部老年手機,倪女士便為70多歲的母親辦理了業務,倪女士說,當時電信強調這手機產生的話費算在“我的e家”套餐中,如果不超過套餐規定的通話時長,該手機幾乎就不會產生什么額外費用。
如今,看著賬單,倪女士卻傻了眼,她實在搞不明白,70多歲的老母親,短信都不會發,也就出門在外時,打電話向孩子們報個平安什么的,每月怎么會產生一兩百元這么多的話費呢?
一查竟查出莫名增值費和新業務費
記者昨日就倪女士反映的問題,聯系電信工作人員。記者拿出倪女士提供的今年6月和7月的賬單,這兩月老年手機分別產生的話費都達到270元以上,賬目顯示,互聯網使用費分別為100和106元,增值與新業務費分別為38元、37元。倪女士母親所用的老年手機,并不是智能機,可以說沒有上網功能,那這互聯網使用費怎么產生的呢?只是用于通話的老年機,每月都消費了什么,產生了增值與新業務費呢?
面對記者的疑問,電信工作人員解釋,互聯網使用費是手機流量費或家里寬帶流量,記者隨即提出,倪女士已搬家,家里無人上網,工作人員對此表示,將進一步對該費用進行核查。而增值與新業務費,工作人員表示,這項費用通常產生于手機游戲、軟件的訂閱、下載,不過根據她的系統查不出具體的業務細則,只查出一項每月7元左右的“斗地主”。根據倪女士的反映,記者告知工作人員倪女士的母親并沒有主動征訂或使用過這一游戲,對此,工作人員表示,將進一步核實,最快24小時再給予回復。
“奇怪”的電信態度大轉彎
要求查話費時,電信苛責“不早點去查”
投訴到本報后,立馬認錯退費求“放過”
“倒也不是錢的問題,就是總覺得心里不舒服,感覺被忽悠了。”倪女士說,一直以來都很信任電信的服務,如今看到這樣不合理的賬單,覺得挺失望,想向電信討個明白說法。
然而在咨詢的過程中,倪女士卻倍感心涼。倪女士說,起初打電信客服電話10000號反映情況,希望電信可以查下這費用怎么產生的,但話務員表示會記錄下投訴,之后給反饋,然后便沒了下文。倪女士無奈前往營業廳,工作人員表示,話費之所以多是家里手機、電腦上網費超時所致。倪女士提出,已經搬家,按理說沒人上網,不應該產生費用,希望工作人員再核實下。然而工作人員卻態度傲慢地苛責倪女士,怎么不早點去查賬,現在才來說已經遲了。
無奈之下,倪女士將該情況反映給媒體,并告知了電信。這一來,電信的態度倒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倪女士告訴記者,電信工作人員態度突然變得十分懇切,不僅承認確實多收了費用,愿意退回,還一再道歉,希望盡快解決矛盾,懇請倪女士不要向媒體反映。
面對電信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倪女士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老老實實跟電信咨詢,電信卻愛理不理,直到我去反映情況,才愿意承認過錯,這簡直是欺負老實人。”倪女士告訴記者,事情至此,退不退錢是小,電信的態度及誠信問題讓她心里挺惱火。
對于電信如何答復,倪女士是否滿意,本報將予以持續關注。
微信都能免費通話了
運營商的壞脾氣該改改了
■本報評論員 徐生權
不客氣地說,老百姓在享受電信運營商提供服務的這么多年,也是一直跟運營商的霸王條款不斷斗爭的那些年。要知道,就在十年前還存在著電信卡過期余額視為“自動放棄”,電話詳單只存三個月,修改合同不用告知,通信中斷斷了白斷等等霸王條款,這么多年,隨著消費者的抗議以及媒體的監督,這些顯而易見的霸王條款,或終止,或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電信運營商的霸王條款問題得到了解決。
然而,不跟消費者玩特別明顯的霸王條款,但是運營商的一些扣費小貓膩卻始終不斷。運營商的業務設計、溝通語言始終沒有得到用戶的理解,流量問題、增值業務的解釋權永遠在運營商手里,消費者一看到運營商給出的長篇累牘的“格式合同”,能勉強讀完就已不錯,更不要說來仔細挑里面的毛病了。消費者面對運營商的維權已進入一個更加專業和耗時的階段,不是一般人,還真別想從運營商那里討回公道。
今日本報報道的案例就是一個極好說明,一說跟媒體投訴了,運營商的態度立馬大變,這把消費者當什么了?其實話說回來,運營商也該到自我反省的時候。現在連微信都可以走流量或者在WiFi環境下打電話了,運營商到底還有多少資本繼續如此自負下去?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可我們的運營商卻還活在過去的壟斷美夢里,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所以,運營商們是應該改改自己的壞脾氣了,把精力用在如何提高用戶體驗、維系用戶感情上去,套餐再簡單明了一些,扣費清單再詳細一些,不要再偷偷摸摸地搞小動作。否則,用腳投票,消費者真的擁抱新的通信形態去了,運營商到那時再怎么留,也是留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