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十屆上海市委六次全會上表示,深化改革,關鍵在于把握發(fā)展形勢,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突破思想認識上的“四個不適應”,即對互聯(lián)網迅猛發(fā)展和科技快速變化挑戰(zhàn)的不適應;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的不適應;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適應;對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不適應。他指出,以改革突破發(fā)展瓶頸,必須主動作為、自覺而為,抓重點、破瓶頸、重落實、求先行,以自我革新、敢于革自己命的精神狀態(tài),沖破利益藩籬,杜絕一切猶豫,不懼任何風險,義無反顧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奮力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帶領全體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攻堅期,每向前推進一步,都會碰到復雜難題、觸及深層次利益。如何堅持不懈地為改革攻難題、為發(fā)展破瓶頸,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擔當責任和勇氣智慧。突破思想認識上的“四個不適應”,對于我們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過硬的作風、更加有效的方法實現(xiàn)改革新突破,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則取、不合意則舍的傾向,破除妨礙改革發(fā)展的那些思維定勢。
思路決定出路。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認清發(fā)展形勢,夯實深化改革的思想認識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全國抓改革的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緊迫意識普遍增強,主動性、自覺性明顯提高。也應該看到,有的地方部門和一些領導干部對三中全會精神理解不深、把握不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估計不足;有的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抓改革作風不扎實、工作不到位。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越來越深,對此還缺乏足夠思想準備。因此,在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的同時,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發(fā)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挑戰(zhàn),堅定除了深化改革別無他途的信念,摒棄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防止等待觀望、急功近利,主動作為、自覺而為地向改革謀動力。尤其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妨礙改革發(fā)展的思維定勢,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改革代價的思想準備,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態(tài)度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重點破瓶頸,在突破“四個不適應”上下功夫。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勃興,一些領導干部對此知之不多、思之不深,對變化了的世界茫然無知、安之若素。比如,不少干部習慣用傳統(tǒng)思維應對新情況、處理新問題,對互聯(lián)網帶來的迅猛變化認識不夠、方法簡單,顢頇而為;一些同志對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的巨大沖擊準備不足、束手無策,坐看市場和資源的流失。再如,當前國民經濟正處于增速換擋期,這既是增長路徑變動期,也是結構調整關鍵期,但一些領導干部往往固守舊思維、老辦法,寄望延續(xù)高增長、大投入來解決企業(yè)問題、結構性問題和債務風險問題。還有些管理部門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中,仍不同程度依賴于行政審批、分錢分物手段,不太會加強政府管理,缺少制度化、法治化、常態(tài)化的事中事后監(jiān)管;一些國有企業(yè)不擅長在市場經濟中搏擊,還是找政府、要政策、吃資源資產老本。此外,面對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要求,一些領導干部和黨政機關法治意識不強,依法辦事能力不高。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規(guī),在處理復雜問題時幾近“天狗吃月亮,不知何從下口”;有的片面強調按規(guī)則辦事,甚至死摳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推諉扯皮“依法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