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杜美麗 通訊員 姚瑩雷 李浩然
近年來,西峽縣堅持把發展“菌果藥旅”特色生態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立足“全國最大的香菇出口基地、全國領先的獼猴桃生產基地和全國知名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定位,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動產業換檔升級,持續助推農戶穩定增收。
“一公斤香菇腐竹在海外可以賣到28美元。”創辦百菌園的晉東亮是西峽縣較早的“菇商”之一。他從香菇購銷經紀人起家,把自己的銷售網從國內拓展至海外后,返鄉創立了集研發、生產、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百菌園公司。
2016年,晉東亮又在園區創辦電商培訓基地。“現在基地已經培育了20多家企業淘寶店和200多家個體淘寶店,30家農民個體店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晉東亮說。
西峽縣正著力把獼猴桃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目前該縣已獲得綠色認證基地3萬畝,有機認證和認證轉換期基地3000畝。投資1000萬元建立了獼猴桃研究所,制定了獼猴桃生產技術規范,與中國林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5家權威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對農產品實行統一育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強力推進無公害有機種植。1989年出生在回車鎮東溝村群眾薛飛,從獼猴桃的銷售完成了公司、合作社成立的實力轉變,“粗略估算,2022年獼猴桃收入超過200萬元不成問題。” 薛飛充滿喜悅地說。
“這幫年輕人敢闖敢干,跟著他們就等于跟上了時代。”正在果園里采摘的朱艷珍大姐說。與薛飛一樣,在西峽縣米坪鎮,85后裝修老板金星承包了800余畝山地種植中藥材,一年生、兩年生、多年生中藥材輪換種植,實現了年年有收益。
西峽縣約有3377戶10846名貧困群眾直接或間接嵌入“種植、加工、服務”等各類產業鏈條中,三大特色產業年產值超過70億元,惠及20萬西峽人民,讓農民豐產更豐收。
除了傳統的“果藥菌”產業外,西峽縣當前已在土地出讓領域、礦業權出讓領域等初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土地出讓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例,在2022年全縣累計公開掛牌出讓26宗共735.45畝附帶生態產品價值的國有建設用地,總出讓金54134.19萬元;其中含生態產品溢價1023.61萬元。
西峽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龐彥對此表示,西峽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三個創新點,一是覆蓋了城市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等多種國土空間;二是落實和維護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者職責和權益;三是破解了現行制度瓶頸,為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打通了技術路徑、形成了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