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段時間,一些細心的消費者發現,眼下不少常見商品的包裝都升了級。比如,米袋子加裝密封“瓶子口”,能夠當作米桶用;罐頭瓶加個把手,之后當水杯用不再怕燙手;化妝品禮盒附贈改造說明,幾分鐘就可變身儲物盒……
針對商品特點和消費者需求,在商品包裝上精巧構思,推陳出新,這無疑是一種消費市場的新風尚。其不僅體現了企業和商家在營銷策略上的新思路、新突破,還通過實用性包裝溢出了商品“附加值”,讓包裝“變廢為寶”,一舉兩得,在無形之中助力了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這種市場新風尚值得大力普及推廣。
今年3月份,中消協發布的調查報告表明,八成消費者反對過度包裝,八成消費者喜歡禮品盒帶提手的“一體化包裝”和帶有“物品收納”功能的包裝。這兩者其實并不矛盾。消費者之所以反對過度包裝,是因為過度包裝的最終目的是大幅提升商品價格,與此同時,造成的更是環境污染。而后者則是商品包裝上的一種“機關”設計,帶來的是商品的可持續使用。一言以蔽之,前者只是包裝概念上“量”的疊加,而后者卻是“質”的轉換。
雖然,眼下的商品包裝升級,也可能會造成商品價格的略微上漲,但與華而不實的豪華包裝相比,這種包裝升級打出的是“實用”牌,兩者性質迥然不同,消費者自然樂見其成。尤其對企業和商家來說,這種營銷策略上的巧思妙想,不僅增加了商品銷量,對于打造企業品牌形象、提升市場美譽度和知名度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消費者而言,花一份錢購買兩種用途不同的商品,無論是消費體驗,還是消費需求,都得到了多元化滿足。
在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的新時代,倡導綠色低碳,秉持綠色消費,人人都是責無旁貸的參與者。當前,眾多商品正在從“過度包裝”向著“巧妙設計”轉變,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好動向。熱切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商家能夠借助這一新風尚,乘勢而上、巧用匠心,針對市場新的需求,定位消費者心理,在商品包裝的實用性、適用性上持續精巧構思,不斷推陳出新,從而提升營銷力度,贏得市場青睞,讓企業、商家和消費者最終都能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