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今天您將看到:南京鴻利廣場店八角調料過期、武漢文體匯店煮飯器械不清潔……9月自查重點關注以下方面:臨期食材報廢情況……”最近,安徽一家知名快餐連鎖企業發布的自查自糾工作報告,公示了各地近20個門店出現的問題,在網上收獲一片點贊。
讀罷新聞,感慨良多。近年來,為了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出臺了不少監管制度和措施。尤其是2019年12月1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以史無前例的“四個最嚴”要求,全面為食品安全念響“緊箍咒”。持續有力的監管“組合拳”和專項整頓治理行動,提升了我國餐飲業整體安全水平,促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食品安全監管格局還存在短板。一方面是政府部門主動作為,強力監管,另一方面是不少餐飲企業如劍懸頂、被動接受,甚至有個別企業千方百計逃避監管,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不惜鋌而走險,屢屢觸碰法律紅線。譬如,今年曝光的“土坑酸菜”“木薯粉條”等案例,就充分表明某些企業時至今日依然任性胡為,蔑視相關法律法規。這種嚴重坑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無良行為,最終只能受到法律的嚴厲懲處,企業也只有吞下自釀的“苦酒”。
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強力監管,也需要餐飲企業的誠信自律。雙重約束、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讓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因此,安徽這家知名快餐連鎖企業發布自查自糾工作報告,就顯得難能可貴、殊為不易。這份自曝家丑、“刀刃向內”的勇氣,體現了企業自我約束、誠信自律的商業品格。從長遠來看,企業勢必會在網友的點贊聲中收獲口碑、樹立形象,贏得信任,站穩市場,為發展壯大打下良好基礎。
最讓人感佩的是,這家企業開展自查自糾,并非一時心血來潮,或者有作秀之嫌。據報道,從2021年5月份開始,這家企業已經連續18個月發布自查自糾報告,直接點名涉事門店及出現的問題,提出整改和處罰措施,還抽獎邀請網友一起監督企業門店的經營行為。試想,這種已經進入常態化的自我檢視、自我監督,能夠身體力行、堅持不懈者,何其少也!
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政府監管是重頭和主導,企業勇于“刀刃向內”的自我監管亦不可或缺。如今,這家知名快餐連鎖企業做出了示范和榜樣,期盼這種可貴作為能夠帶動更多企業積極加入,結合實際、因企制宜地建章立制,從而凝聚合力,聚沙成塔,改變長期以來的“一頭沉”式監管格局,形成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雙翼齊飛、雙輪驅動的良好態勢,讓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