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浙江日報報道,近段時間以來,杭州市一些所謂的“人才代辦”中介,明知申請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萬元“代辦費”后,通過運作幫助對方獲得杭州E類人才資格。其中一家中介單月就成交十余筆訂單。
直道好跑馬,曲徑可通幽。受扭曲的社會心理驅使,為牟取不正當利益,“歪理”成為某些人奉行的“至理名言”?!叭瞬糯k”亂象便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粉墨登場——中介機構膽敢破壞人才評定規則,向當事人獅子大張口,抓住的是人才身份的“奇貨可居”,以及人才資格這一稀有資源。而本身不具備人才資格的當事人,之所以敢豪擲錢財,看中的無非是人才政策背后的紅利與收益。譬如直接落戶、租房補貼、購房搖號傾斜等。于是,這種亂象很容易在渾水摸魚的相互勾連中一拍即合。
“人才代辦”作為一種新情況、新動向,值得各地和相關部門關注和警惕。因為“人才代辦”亂象具有不可小覷的破壞力、殺傷力——這種濫竽充數不僅對真正的人才不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壓榨了人才份額、 資源和空間。更值得警惕的是,倘若任由這種亂象蔓延,輕則破壞地方引才大環境,重則讓城市形象受損,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人才評定是一項極其嚴肅、審慎的工作,在秉持公平公正、客觀真實的原則下,具有一套嚴格的審核程序和評定標準。據報道,杭州市E類人才認定的資格和標準可謂相當嚴格。然而,“人才代辦”亂象在當地露出苗頭,且大有“做強做大”之趨勢。顯然,這表明地方人才評定工作還存在漏洞。
針對輿情,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回應稱,“已督促相關城區認真調查核實,將嚴格依法依規處理。”這是一種積極態度。接下來,期待當地政府部門能夠主動作為, 認真調查。究竟是存在權力尋租、內外勾連?還是中介機構涉嫌詐騙犯罪?無論是從“自證清白”“完善制度”的角度,還是從“懲治違法犯罪”的角度而言,相關部門都有責任公布調查結果,說明事件原委,回應社會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