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聞回放
有媒體調查發現,目前網絡平臺上各種“狠PK”層出不窮,比如吃生雞蛋、喝洗腳水、喝酒懲罰、鞋底打嘴……有關人士認為,網絡直播不能唯流量是圖,要嚴格規范此類好勇斗狠、助長戾氣的“狠PK”,還網絡清朗空間。
主持人語
網絡亂象屢禁不止,背后動因復雜。我們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互聯網文化的發展,更應理性面對和警惕各種亂象。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大學生群體,要對此有所警醒。本期我們邀請了幾名大學生,他們從警惕主體價值迷失、堅持正確價值觀和支持監管部門治理等不同角度談了自己的認識。
青年說
近日,各大網絡平臺上,直播間“狠PK”現象愈演愈烈,相關部門應堅決出手整治。在一片熱鬧喧囂之下,藏著一個合作牟利的局。兩個主播連麥互動,并且在規定時長內以收到觀眾禮物數量來定勝負,輸的一方接受事先商定的懲罰。這種“直播PK”不僅比單一主播直播更有吸引力,還因能不斷刺激觀眾“刷禮物”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然而,“直播PK”背后的流量至上、畸形審美等不良價值觀,危害很大,應當堅決抵制。
去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其中,第六條明確指出:“網絡主播應當堅持健康的格調品位,自覺擯棄低俗、庸俗、媚俗等低級趣味,自覺反對流量至上、畸形審美、‘飯圈’亂象、拜金主義等不良現象,自覺抵制違反法律法規、有損網絡文明、有悖網絡道德、有害網絡和諧的行為。”一些明知故犯的主播,無論他們是法治觀念淡薄,還是被流量和巨大的經濟利益沖昏頭腦,相關監管部門都必須及時出手整治。互聯網平臺方應加強平臺內容審核和把關,避免“狠PK”直播主體被禁后換號復播的現象。網絡主播是維護清朗網絡空間的第一責任人,應加強自我監管。畢竟為受眾生產優質的、有意義的內容才是立身之本,任何違規違法行為最終都將付出代價。
“狠PK”的愈演愈烈也提醒我們,互聯網用戶的媒介素養仍需提升。只有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擾,才能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中不買“狠PK”的賬,找到真正需要的寶藏內容,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3日第2版
作者:羅崇赫(云南大學新聞學院2020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