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甲流進入高發期,
多地學校因學生患甲流而停課。
(資料圖)
中國國家流感中心發布的
2023年第7周中國流感監測周報顯示,
近期甲型流感的來勢最為兇猛。
甲型流感,簡稱“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丁4型,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每年呈季節性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發生變異,幾乎每一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或舊亞型重現引起的。
“甲流”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患者以及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自發病后5天內均可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病毒,傳染期約1周,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
甲流與普通感冒有何不同?如何判斷是否感染甲流? 出現哪些癥狀需要就醫?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分析 ,首先是病原和病因不一樣,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而感冒是由其他一些病毒,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
其次,甲流的癥狀更重,有發熱、高熱, 體溫可達39℃~40℃。會有全身肌肉酸痛、關節酸痛、頭痛、 胃腸道不適感等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炎癥,導致基礎病發作和加重。有一部分人感染甲流后可能會出現繼發的感染,比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性氣管炎等。感冒癥狀總體比較輕,出現低燒、流鼻涕、眼睛干澀、咳嗽、咽喉不舒服等。 如果出現持續高熱不退、氣短、基礎病加重等情形,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第三,從治療方法看,治療甲流有特異性藥物。甲流雖然屬于自限性疾病,但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可以縮短病程,減輕癥狀,降低重癥風險。普通感冒一般對癥治療,多喝水,注意休息就可以了。
第四,從預后和并發癥來看,甲流危害性較大,如出現肺炎、誘發基礎病加重、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而感冒不會出現并發癥。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治醫師劉勝表示,感染甲流可以通過做核酸檢測發現,但此核酸非彼核酸。劉勝說,每個病原體都有核酸,熱搜中提到的核酸檢測用的是針對甲流病原體的核酸檢測試劑。除此之外,在醫院通過專業的試紙也可以檢測出是否感染甲流。
可以自行服用奧司他韋嗎?
近日,“奧司他韋”一度沖上微博熱搜,不少人在購買奧司他韋。那么,可以自行服用奧司他韋嗎?
據悉,奧司他韋(Oseltamivir)是一種作用于神經氨酸酶的特異性抑制劑,可抑制流感病毒數量的進一步增加,從而抑制流感病毒在體內傳播以降低致病性。主要用于甲型、乙型流感的治療和預防。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奧司他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甲流”的預防和治療藥物,患者在發病后48小時內服用,能夠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叭绻幱趩挝换驅W校時,未戴口罩近距離接觸了甲流患者,可以服用奧司他韋預防甲流病毒感染。但奧司他韋這類抗病毒藥物屬于處方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宜自行服用?!?/p>
甲流患兒的家庭防護
1.患兒盡量單間居住,減少與共同居住者的接觸機會。
2.患兒使用衛生間后,應立即通風,并進行清潔和消毒。
3.患兒咳嗽和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遮掩口鼻。
4.患兒在家庭共同區域活動時需佩戴口罩。患兒如需離家(如到醫院就診)需佩戴口罩。
5.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其他流感樣癥狀消失48小時后,可復課。
6.家庭成員在接觸患兒呼吸道分泌物后,應使用清潔劑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劑消毒。
7.盡可能由相對固定的一名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員照顧、接觸患兒,近距離接觸患兒時應佩戴口罩。
8.家庭成員,尤其是流感高危人群應盡可能避免與流感患兒密切接觸。
9.密切觀察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一旦其他家庭成員出現發熱和急性呼吸道癥狀,應及時就醫。
如何預防甲流?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三價和四價流感疫苗,兩種疫苗對2種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均能起到保護作用,6月齡以上且無禁忌癥的兒童均可接種。
做好個人防護:
1.勤洗手,多通風,注意防寒保暖;
2.均衡飲食,適當鍛煉,保證充足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3.出門應佩戴口罩,盡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減少聚集活動;
4.出現流感樣癥狀時,盡量不要帶病上課或上班,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應及早就醫,積極治療減少并發癥。
在學校、托幼機構等人群密集的場所做好日常管理:
1.學校和托幼機構要認真落實晨午檢和因病缺課登記制度,掌握學生缺勤原因,做到疫情的早發現、早報告;若1周內出現5例以上流感樣病例,應及時向所屬地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2.教室應經常開窗通風,保持教室內空氣流通。
3.每天要對衛生間、食堂、門把手等重點部位進行消毒;托幼機構每天要對學生玩具等物品進行消毒。
4.要借助健康教育課、主題班會、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宣傳流感防病知識,提高師生防病意識。
文章來源:新華網、 人民日報、人民網科普、北京健康教育、北京日報、青島疾病控制、 觀海新聞客戶端等。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包圖網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系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