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科學銜接
(資料圖片)
“我很喜歡幼兒園的運動會,但是小學的操場更大。”“離開幼兒園,我們還是可以一起玩的。”臨近暑假,記者走進福建省晉江市安海實驗幼兒園,看到該園大(4)班主題墻“我在幼兒園的最后時光”中有這樣一些話。
在安海實驗幼兒園,每個大班都通過征集幼兒對小學的憧憬和問題,創(chuàng)設了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這也是晉江市依托教師進修學校,以教科研為抓手推進幼兒園和小學聯(lián)研共建,全面推進幼小科學銜接的一個縮影。
依托課題,試點聯(lián)研
晉江市是福建省首批幼小銜接實驗區(qū)。依托幼小銜接試點園、試點校,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積極落實相關雙向銜接業(yè)務指導工作,以點帶面,聯(lián)合全市各片區(qū)聯(lián)動園,借助名師孵化工作室(團隊)等開展市級研討,以網(wǎng)絡化教研聯(lián)動模式,共話共研幼小銜接實踐策略。
地處青陽街道的晉江市藝術實驗幼兒園,依托省級課題“幼兒園創(chuàng)意戲劇的實踐研究”,與中和中心小學建立了幼小科學銜接紐帶。
“看到幼兒園的戲劇教育做得這么好,我就在思考,小學該如何把戲劇延續(xù)下去。于是,我們想到了繪本劇、課本劇。”青陽街道教育辦書記張淵菁介紹。
“幼兒園以演為主,小學更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晉江市藝術實驗幼兒園園長蔡彩萍說。借助課題研究,中和中心小學和藝術實驗幼兒園深入開展聯(lián)研聯(lián)教,小學邀請幼兒園教師和孩子來校進行同課異構;幼兒園則邀請小學教師來園觀摩、研討,體驗幼兒園的一日活動。
在一次觀摩中,一位幼兒園教師不禁感嘆:“我發(fā)現(xiàn)小學老師在課上對學生的評價反饋非常精準,這很值得我們學習。”另一位小學教師也頗有感觸:“相較而言,幼兒園老師跟孩子們更親近,上了小學反倒有些疏遠了,我們需要反思。”
創(chuàng)意戲劇成為幼兒園與小學之間一座天然的橋梁,有針對性的互動交流拉近了幼兒園與小學的距離,也讓教師們碰撞出了精彩的思維火花。
“校”“園”聯(lián)動,雙向奔赴
“雙向奔赴,協(xié)同教研,這是幼小銜接有效落地必須堅持的原則。”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陳淑端認為,科學的幼小銜接,倡導雙方主動參與,提倡學科邏輯回歸生活邏輯,是多元調動,而不是“一邊倒”。
在推進過程中,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小學教研室與學前教研室緊密配合,及時建立幼小學段互通、內容相融的聯(lián)合教研機制,為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搭建教學研討平臺,及時解決幼小銜接實踐中的突出問題。
安海實驗幼兒園園長顏秀貴曾有16年的小學校長任職經(jīng)歷,她認為,長期以來,幼小銜接表現(xiàn)出單向化傾向,小學方面主動性略顯不足。
針對問題,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多次下校入園開展研討,組織安海實驗幼兒園與結對小學安海中心小學開展一系列有益探索。顏秀貴告訴記者,該園大班組織幼兒參觀小學時,會事先了解幼兒的需求,征集問題。幼兒園還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設了“快遞站”“小小駕校”等特色區(qū)域,借助真實的生活場景滲透數(shù)學、科學等知識,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我們也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面增設活動器械,拓展公共區(qū)域,在課堂上增加體驗、游戲、操作環(huán)節(jié),變任務中心為兒童中心,并圍繞孩子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向家長發(fā)放問卷,將數(shù)據(jù)反饋給幼兒園,努力形成相互呼應、有效銜接的教育生態(tài)。”安海中心小學副校長許寶惜說。
當幼小銜接的焦點真正回歸兒童的成長,“校”“園”聯(lián)研也變得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
改進學習,內核銜接
記者了解到,“沒有學習方式的改變,幼小銜接只是無根的浮萍”已成為晉江市各小學及幼兒園的共識。更新教育理念,在學習方式上進行“內核銜接”,也是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近期推動幼小科學銜接工作的重點。
該校小學教研室主任蔡福山說:“我們在全市開展基于兒童本位的卷入式教研,構建學習共同體,大力推進‘讓每個學生學習路徑可見’的學習新樣態(tài)。”
在晉江市藝術實驗幼兒園,幼小銜接從幼兒入園時就已開始。小班著力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中班聚焦幼兒閱讀習慣及為班級服務意識的形成,到了大班則要引導幼兒運用所學為幼兒園做力所能及的事。“中班甚至小班時,我們就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學會獨立探究、解決問題,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在大班乃至升入小學后的學習做準備。”蔡彩萍說。
“通過跟蹤學生在中、高年級的表現(xiàn),也可以發(fā)現(xiàn)幼小銜接不暢帶來的學習方式層面的隱性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針對性地采取了課堂教學情境化、教學手段趣味化、學習活動綜合化等措施。”中和中心小學校長王亞亮表示,參與試點以來,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喜歡上學了,會學習了,師生關系也更融洽了。
“學習方式的變革,需要多點發(fā)力。”對于下一步的工作,陳淑端有著明確的目標:在教研層面完善幼小聯(lián)動機制,依托課題研究形成銜接范本……只有幼兒園和小學真正攜手,孩子們才能快樂無憂地奔向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7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