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在上海新天地落幕。過去兩周,上海新天地變身為一座露天大劇院,在帳篷劇場、咖啡館、酒吧、餐廳、博物館、廣場……16部、170場次中英法澳等國優秀劇目輪番上演,2萬多名觀眾參與其中。藝術節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對標全球城市目標,商業功能疊加文化功能,升級為公共文化空間,新天地進行了一場2.0版的城市更新探索。
上海新天地也需要城市更新?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的確,新天地是城市更新的樣本:它將原來石庫門的居住功能,升級改造為具有生活休閑、文化、購物與娛樂功能的商業綜合體,多年來一直引領著上海的時尚消費體驗;無論從商業地產開發還是從舊城改造、歷史保護性開發等角度看,它都可以被寫進城市更新的“教科書”中。不過,這只是新天地完成的城市更新1.0版。
在全球實體商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即便像新天地這樣的商業體,也如履薄冰、不進則退。去年底,新天地一口氣推出湖濱道購物中心及新里兩個新項目,與新天地南里、北里以及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等“老”新天地項目聯動,集聚人氣效應初現。
不過,上海中心城市土地資源有限,依靠新建項目拉動人氣并不可持續。而相比大拆大建,在原來商業體功能的基礎上,進行持續的文化生成與有機生長,或許才是當下的商業之道。
于是便有了新天地2.0版城市更新的大膽嘗試。這個2.0版城市更新是什么樣?“表演藝術新天地”是其中第一個探索項目。
它完全不同于購物中心的文化演出:首先,表演形式創新,匯集了戶外多媒體影音秀、新馬戲、默劇、浸沒式戲劇、創意物件劇、咖啡劇、街頭表演和觀眾參與型劇目等多種國際流行的表演形式,在國內并不常見;其次,表演場地超越空間限制,咖啡館、廣場、餐廳、博物館……室內外都可以成為舞臺。
這樣的演繹方式可不是制作人“拍腦袋”想出來的。“愛丁堡、阿維尼翁、阿德萊德等國際藝術之都,每年舉辦盛大的藝術節時,大街上、咖啡館里、廣場上……會出現很多適合當時場地環境的表演,整個城市變身一座大劇場。‘表演藝術新天地’正是對標了這些國際藝術之都。”制作人袁鴻告訴記者。
事實證明,上海觀眾對這場藝術節的參與度與認可度頗高。藝術節啟動前,所有免費演出的預約觀看名額被一搶而光;演出期間,所有場次基本滿座。藝術節對新天地的正面效應已經顯現:舉辦期間,人流比往日有明顯增加,對周邊業態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有專家認為,“‘表演藝術新天地’其實是新天地提供給消費者的一種體驗式消費,這種消費方式具有很高的黏性,如果未來有更創新、更豐富的文化內容支撐,將對消費者產生持續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新天地的探索將帶來不可小覷的社會效益。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巫志南說,黃浦鼓勵新天地通過城市更新方式,進行持續的文化疊加與生成,為公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黃浦集中大量商業體,新天地城市更新2.0版模式能進一步推廣,將有利于上海城市文化提升,也能更好展示上海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