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依法征管,確保完成財稅收入目標。要正確認識三個關系,狠抓責任落實,強化依法征管,加快財稅入庫,確保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增收目標。一是正確認識名義稅負和實際稅負的關系,拓展稅源、擴大稅基,在保底增收的同時降低單位產值稅負。二是正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稅降負與公平稅負應收則收的關系,依法征管、應收則收、公平稅負,在征管廣覆蓋上實現均稅負。三是正確認識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的關系,必須在優化存量的基礎上擴大增量,著力在拓展第三產業和擴大征管覆蓋面上下功夫,以公平稅負、優化服務為重點,從區域總部經濟或財務結算中心回歸開始,實現成本降得下、企業請得進、稅收收得起。
二、加強統籌管理,推動政府理財提質增效。財政支出管理要做到“統籌平衡、優化配置、強化執行、厲行節約、加強監管”,實現提質增效。一是統籌平衡。要認真分析新形勢下財稅增收的經濟支撐和支出剛性增長特點,統籌安排支出,注重通過盤活存量保剛性、保急需、保重點,確保全年收支平衡。二是優化配置。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資源辦大事、辦實事、辦可形成持續競爭力的事,重點促產業、保民生。三是強化執行。落實預算單位預算執行法定主體責任,嚴格按項目和進度執行預算,提高預算執行時效性和均衡性。四是厲行節約。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力壓“三公經費”等行政性開支,集中財力辦大事、辦實事。五是加強監管。重點是要加強專項資金安全監管,完善貫穿財政資金運行的全流程監督管理機制和全方位績效評價體系,確保資金安全使用、發揮效益。
三、深化財稅改革,增強發展體制機制活力。一是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積極穩妥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地方稅體系等財稅體制改革工作。二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財稅規范和優化資源配置的職能作用,發力供給側,以政策落實促進降成本,落實降成本行動計劃,打好降低企業成本“組合拳”,增創地方經濟發展成本優勢;以杠桿引導促進調結構,改進產業資金分配方法,強化財政杠桿作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以創新投入促進提效率,突出財政保障的公共性并根據公共性的層次完善體制機制,積極推廣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和PPP等改革工作,創新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方式。三是調整市區財政管理體制。擬按照“屬地征管、稅收共享;一區一率,比例分成”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市區財政管理體制,提高中心城區的首位度和輻射力。
四、堅持從嚴治隊,提高財稅隊伍綜合素質。要適應新時期、新常態下財稅工作任務,加強隊伍建設,做到在政治上保持堅定、在職責上強化擔當、在狀態上主動調適、在作風上優化服務、在廉政上明責加力,努力打造一支講政治、有擔當、業務精、服務優、重廉潔的財政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