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9月17日撰文《美聯儲加息是幻覺 或重新啟動QE》,10月29日再次撰文《美國政府即將關門 美元或面臨暴跌》。時隔近兩月后,也就是自11月12日,美國國會已經開始就債務預算和上限采取快速行動,以避免下月初因財政陷入僵局,而使聯邦政府違約。
新一屆美國政府更需要QE
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John Boehner)10月27日對共和黨同僚稱,他正為10月28日就該雙管齊下舉措進行投票掃清道路。此舉可能規定,未來兩年額外支出上限為800億美元,用于提高國防和國內項目支出。
該協議最重要的是全面放寬預算上限,將允許兩年額外支出800億美元。其中500億美元是編列在10月1日起的2016財年,另外300億美元則編列在2017財年預算中。
美國副總統拜登表示,該協議將讓我們免于從一個危機踉蹌走到另一個危機,其他政府官員則表示,這將保護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受益人的權益不會受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Jason Furman稱,擴大的政府支出可望在2016年協助創造340000個工作崗位。
美國人的自圓其說,總是這么帥性,但市場卻對此充滿諸多疑慮:
美國政府目標“小家子氣”十足——擴大的政府支出可望在2016年增加34萬個工作崗位,這一點對美國就業增長貢獻甚微,僅從數字上來看,美國對出現這樣的就業增長已經是非常知足了。
美元匯率長期保持高匯率,已經影響美國出口,1-9月份,美國出口下降了7.6%,目前的下降趨勢似乎剛剛開始加劇,以美國目前的緊縮趨勢評估,2016年美國的出口還將繼續下降,進而對新財年美國的GDP能否持續增長表示懷疑。因為美國的主要精力似乎全部在中國南海,新的經濟刺激措施連影子都找不到。
于此同時,美聯儲還在就美元加息問題大玩“之乎者也”,耶倫的反復講話總結下來,無非就是“可能”、“下個月再下個月”,結果是一年多了,美元始終未能加息。
筆者認為,美元加息無異于自殺!
市場終于明白,美元加息靠不住,因為GDP增長和貿易赤字增加都成問題,因而11月12日才出現了美元匯率和美股雙雙暴跌的局面。
美國的經濟實際上處于日本失去的20年當中,日本經濟在最困難的20年當中,低利率或微利率保持了10年以上,美國現在的經濟狀況與日本剛開始時的情景類似,現在還保持2%的GDP增長,且還是在加入了知識產權后,除去重復計算部分,現在美國的GDP增長與當年日本的基本相似,實際大約為0.1%,甚至是負增長。
按照國會推動的提高債務預算和債務上限的協議(尚未達成),2016年新增的500億美元印鈔,也僅僅能夠維持政府不違約,對于經濟增長來說毫無作用。
另外一個重要事實是:明年末或2017年新財年,若新的總統選舉出來以后,能否認可目前的這種緊縮的貨幣政策還是個未知數。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當選的總統會否像2008年奧巴馬當選一樣大印鈔票也值得深思。若共和黨當選,筆者的看法是傾向于大印鈔票。
在共和黨當選的預期下,或重新開啟QE,以滿足經濟增長需要,由于貨幣增加美國將會增加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實際上,目前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經令美國本土原油生產大幅裁員,能源需求已經開始轉向對外部的需求,即進口有所增加,這使得美國的對外依存度重新上升。
美國一方面向全球反復說明“氣候變化”,一方面卻在大量進口低廉的能源,其對新能源的應對措施也乏善可陳。今年8月份,在G7國家例會中奧巴馬總統表示了對德國新能源的羨慕之情,德國新能源占比達到了29%,而美國是最早從傳統能源轉向新能源的,新能源占比也僅僅達到了16%,美國的新能源政策已經開啟了10年以上,新能源使用占比僅占16%,這說明美國實際上并沒有放棄傳統能源的使用。
第一次參加達沃斯氣候變化大會,奧巴馬就遲到了,而且并沒有表達什么實質性新能源對策,但講得最多的是要求中國等國家,要為應對氣候變化多多出力。現在的情況與上次有些類似,中國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把傳統能源的使用目標降了又降,中國領導人無疑又成了會議的焦點。
中國或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已經走在轉型的路上,傳統能源價格低廉顯然對中國經濟有利,這一點,中美的利益有共同的訴求。
但是,新的問題是:新能源成本高企,這無法讓新能源的推廣變得順利,在傳統能源價格繼續維持低迷的背景下,并不利于中國新能源的推廣使用,只有當傳統能源價格保持在相對高位時,才能行得通。
從市場自然反應看,全球對傳統能源的需求正在增加,而這將利多大宗商品。中國的能源使用問題不完全是對新能源的使用占比過低,而是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占比要降下來的問題,截止到2012年,中國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美元仍然達5美元,比亞洲的日本和韓國都高得多,這有賴于技術革新,不過,這一點并沒有被政府作為重點來改革。新能源革命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并非一朝一夕間就能夠解決的。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觀察美國為什么要采取強勢美元?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令美元支出增加,相對強勢的美元加上低廉的能源價格,十分有利于美國經濟保持平穩,但是,這樣的環境卻并不利于中國經濟,一方面是中國選擇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卻“冷落”了傳統行業,這些傳統行業現在已經明顯成為經濟的“累贅”,嚴重地拖了經濟的后腿,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技術應用并不成熟,成本高企限制了推廣,新能源企業前景并不樂觀。
筆者認為,中國應適時改革能源政策,在推廣新經濟的同時,勿丟掉傳統,鼓勵創新無疑是正確的,但并不是一切都要新的,越新越好,中國的勞動者素質決定了,大多數的勞動者無法從事新經濟領域,新舊經濟總是共同生存的,顧此失彼只會增加傳統行業的痛苦,這并不利于經濟企穩復蘇,相應地,貨幣政策也應傾向適度的寬松。若繼續打壓傳統行業,而新經濟10年內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經濟,照此下去,中國經濟企穩是不可能的,也不利于改革的推行,容易產生改革是將傳統行業逼上絕路的現象。(本文作者陳維君系職業投資人、和訊評論特約研究員,有著二十年的股票和期貨投資經驗)